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托迭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并对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和托达罗模型提出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和城市失业现象并存.文章最后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也产生深刻的影响。虽然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严重束缚了人口流动,成为人口流动的双重壁垒,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与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已成为人口流动强大的力量源泉。即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人们仍然千方百计努力克服流动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托达罗模型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证明: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问题;也没有看到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时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托达罗提出的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模型,只是控制了城市人口不会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增长趋势,把城市中的失业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托达罗模型自身的理论缺陷,不仅不能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反而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应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中吸取经验教训,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降低劳动力迁移成本,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建立起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决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地原因是迁移的预期净收入;二元劳动力市场造成的价格歧视和劳动力进入成本并不能解决城市的下岗失业问题,相反使城市的就业容量损失.  相似文献   

5.
对于城市而言,房地产业在改善居住环境、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吸引人才上具有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大量涌入,房地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房价上涨过高过快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省级城市经济特点,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外来人口的涌入对城市房价的影响,并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选取省级城市2005年至2015年的人口和房地产等经济数据建立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研究外来人口的流入是否导致了城市房价的上涨;结果表明外来人口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房价的上涨。对此本文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平衡资源配置以及改革户籍制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来降低外来人口对房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在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建立起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决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地原因是迁移的预期净收入;二元劳动力市场造成的价格歧视和劳动力进入成本并不能解决城市的下岗失业问题,相反使城市的就业容量损失。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如此,农业人口仍然在我国人口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涉及到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农业相关部门的人员关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相关工作,尤其是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工作,下文将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
赵向军 《现代商业》2011,(6):282-28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日益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了强大的农业生产力集群,大大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而且将随着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速度加快,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姚莎 《商》2013,(13):237-237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带来了其他的社会问题,例如失业人口增加、贫富差距增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等,由此而引发了中国的犯罪率的持续攀升。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结合经济学等知识来分析中国犯罪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荣弦  喻婵 《现代商业》2012,(15):287-288
从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入手,指出托达罗模型的不足。并从效用相同的角度计算城乡实际的收入差距,进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改进。从城市化的微观主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指出净收益的大小是推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从而指出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运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重力模型、推拉理论,以及我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市区中每个省市区对应其余30个省市区的930个样本的实际特征,细化分析在不同的人口迁移模式下,影响我国省际城乡人口流动的共性和特性因素.在省际农村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以及城市到农村四种迁移模式中,农村到城市依然是最主要的迁移模式.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四种不同迁移模式下,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共性因素.其中,迁出省份的人口推力作用在农村迁往城市的模式中表现得最大,迁入省份的人口拉力作用则在城市迁往城市的模式中表现得最大,而人口迁移数量对距离的弹性在农村迁往农村的模式中最高,同时教育差距在除了农村到农村模式之外的其它三种模式中都表现出与人口迁移量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裴彬 《WTO经济导刊》2007,(1):118-121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农民工走出农村涌入城市。1992年在城市的外来民工4600万,1994年增加到6000万。此后,流动农民工的数量每年以800万至1000万的速度增加,据统计,目前在一般城市,农民务工者和其他流动人口占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在20%-30%左右,发达地区这部分人口可能是城市户籍人口的5—4倍。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的总数有近1.4亿,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达1.5亿-2亿人,预计“十一五期间”还将有大量的农民需要转移。同时,目前,流动农民工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他们不再是暂居住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居住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延长,并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骆建艳  徐晋 《消费导刊》2009,(14):167-16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人口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城市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问题凸现。本文以杭州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为切入点,重点探索了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商务周刊》:改革开放30年来,在您看来,中国的农业是否开始了一些历史性的变化?狄仕文: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会继续进行,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相似文献   

15.
王耕源 《商》2013,(24):258-258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成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城市地区的收入高于农村地区,这种人口流动直到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减少到大致相等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6.
邹小菲 《商业研究》2005,(15):132-134
目前,在我国人口的流动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从城市到城市两大趋势。随着这两种趋势的不断加大产生了失业问题,形成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矛盾。运用托达罗模型对这种矛盾进行分析,可找到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以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保障问题显得比较突出,而农村人口老年化的现象也随着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而更加严重。因此,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农村人口养老保险问题,这些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邵婷 《商业时代》2007,(27):7-8
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中国特色"。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特点包括目的地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省份和城市以及省内的中心城市;90%的就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建筑和社会服务业;循环式流动;高教育者更多选择家乡非农产业就业而不是外出打工;迁移网络对人口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期间,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锐减,而与此同时城市一味地扩张,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城市机构臃肿等问题。而乡村由于缺少劳动力,面临发展停滞的危机。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国家发展情况与我国境况类似,霍华德为此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为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太仓地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生态基础良好。近年来,太仓逐步展开田园化城市的建设。本文对太仓田园城市建设的现状展开研究对我国探索田园城市建设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贫富差距也日益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流,农村城镇化也指日可待。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的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