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旅游适应性水平,为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量化视角。结果显示:(1)“三生”空间旅游适应性反映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面对旅游开发的适应特征和适应程度,具体表现在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营建有序化和空间属性提质化三个方面。(2)3个子系统中,适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除生产空间为一般适应,其余均为比较适应;子系统间得分差异较小,表明3类空间的旅游适应能力较均衡。(3)各空间类型对3类要素的适应程度上表现出内部差异,空间功能层面,生态空间景观功能发挥不足,生产空间旅游经济结构单一;在空间营建层面上,生活空间住宅建设无序、公共空间不足,生产空间耕地利用率低;空间属性层面总体适应良好,但生产空间在景点开发、环境承载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21,41(9):214-224
从多城扩张背景认知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演变,从城乡融合视角解析优化调控模式,这既是新时代乡村旅游融合城乡要素的新内容,也是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路。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界定乡村区域,运用空间统计和函数拟合揭示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格网为单元,对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宜性进行分区,并以其为基础提出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及调控模式。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三市建成区的同步扩张对外围乡村旅游点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空间挤压现象,近城乡村旅游点逐步嵌入所属城市或相邻城市建成区;(2)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呈现从离散到集聚的演进过程,并形成一核独大、多核并存的空间格局;(3)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调控应采用分区调控和要素调控相结合的调控策略,因地制宜地构建既响应城市增长需要,又促进乡村旅游引导城乡融合的地域模式。  相似文献   

3.
与已有基于截面数据研究不同,采用空间数据,基于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协调度模型,对宁夏乡村产业振兴水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协调度及耦合度进行评价,揭示宁夏乡村产业振兴水平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宁夏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北高南低空间分布;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协调度较为分散,呈现东高西低空间格局;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耦合度呈交错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巩固拓展国家级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文章基于对甘肃省清水县的调查,围绕清水县当前自治主体缺位、德治建设有待加强、法治基础薄弱的现状,针对在"三治融合"建设存在的对"三治融合"治理理念认知不足、各治理主体能力不足和"三治融合"运行缺乏制度规范性等现实问题,提出加强"三治融...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扬州市2000年、2010年及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其国土空间进行“三生”空间划分和功能评分,以此研究其“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一是扬州市“三生”空间的演化在2000—2010年间速度较快,特征相对明显,在2010—2018年间的演化明显更加碎片化,并且整体演化速度放缓;二是扬州市在合适政策的指导下,城市的生产水平与生态水平均保持良好,生活水平持续上升;三是扬州市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在沿江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四是扬州受城镇化影响非常明显;在此期间出现的耕地占用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7.
何焱洲  王成 《经济地理》2019,39(3):162-171
基于乡村空间系统功能的内涵解析,从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入手,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以2017年为研究时点,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以巴南区各镇(街)为研究单元,深入剖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厘定功能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农业生产功能"东高西低、局部突出",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与之相反、"西高东低",休闲旅游功能"东高西低、高值点缀分布",社会保障功能"中部高、南北低",生态保育功能"东高西低"。②厘定"以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的城郊工业保障区","以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发展区","以农业生产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远郊农业游憩区"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优化格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村庄规划已成为统筹乡村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是保证乡村振兴落实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为例,基于乡村振兴背景,通过收集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构建判别指标体系,探索村庄规划建设时序安排,提出差异化的建设策略,为淮安区乡村规划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质量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对2020年福建省64个县域单元的乡村振兴质量进行测度;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障碍因素。基于评价结果,识别乡村振兴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振兴总体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空间上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从5个维度而言,生态宜居指数值最大,其次为生活富裕指数,乡风文明有待加强。(2)产业兴旺和乡风文明对乡村振兴总质量的影响较大;对乡村振兴总质量影响较大的五大障碍要素依次为:医疗服务、生产产出、资源设施、产业融合、生产条件。(3)福建省乡村振兴类型分别为弱发展型、单维主导发展型、双维驱动发展型、多维综合发展型4种。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障碍诊断结果,提出不同类型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郝雷 《经济论坛》2022,(1):10-16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从农民收入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入手,对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农民收入情况深度剖析.在借鉴国内外农民增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制定差异性增收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创新创业、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等举措,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承受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综合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能够为空间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空间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2)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两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1.02×109元和4.33×109元,南通市减少1.39×109元,同期3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分别为0.008 8、0.006 1和-0.011 3。(3)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南通则相反。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素,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苏沿海地区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生态效应的驱动因素,适当调整“三生”功能空间,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研究。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中山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中山市在乡村文化建设上也存在着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乡村文化建设趋于同质化、乡村文化建设主动性有待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为此,中山市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维度建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测度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等空间统计方法探究中国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非均衡性,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揭示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公共服务质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沿海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相对较高,表现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性空间布局。(2)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地区差距和“多级分化”现象,八大地区之间公共服务质量绝对差异趋于扩大,总体基尼系数波动呈下降态势。(3)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呈现“空间溢出”效应,与高水平省份相邻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加,与低水平省份相邻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减小。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研究探析城市间及各城市"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稳定;新型城镇化水平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优势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足;"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度偏低。因此,为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应加强城市间的互动联系,提升重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评估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和人口承载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更是新阶段中国发展的新需求。立足于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将嘉兴南湖与衢州开化作为调研目的地,对比浙江东西部的差异,了解新阶段乡村的问题,助力中国乡村振兴新征程。在系统分析浙江东西两地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差异与共性的基础上,基于全面脱贫与浙江省推动共同富裕的双重视角,提出以“三治”“三产”“区域名片”等推动新阶段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格局—过程—影响—可持续性”的研究思路,探究了2000—2018年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显著,各用地类型间发生了复杂的土地利用转移,其复杂性体现在不同时期内地类主要的转化方向和速度不同,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转化方向不同;都市圈内生产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产空间大量转为生活空间是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趋势;京津冀都市圈“三生”空间分布呈“双轴一主一副”格局且较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效益低下是推动“三生”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制约“三生”空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分别为耕地严重流失和农村生活用地比重过大,应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农业技术革新以及土地整治等政策规划和技术的提升优化“三生”空间利用与布局。  相似文献   

19.
20.
张凤丽 《经济师》2023,(12):144-145+155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革命老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及扶持政策文件的颁布,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等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福建省长汀县紧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招商引资,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产业创新和融合,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其幸福感。实践证明,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民为本、科技赋能创新、资源多元融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