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通过分析陕西省X市Y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内容、机制的现状及问题,从价值立场、政策保障和治理方式角度揭示其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从主体、法律、方法三个维度提出Y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婧  岳谦厚 《经济问题》2023,(12):28-3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消除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与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法制观念有着共同的理念。从经济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联系、经济法保障原则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契合、经济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所在三个方面介绍了经济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和意义,从主体认定、激励方式和资金管理三个维度分析了经济法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经济法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法律完善的建议包括主体制度层面、激励机制层面和资金管理层面,在经济法视阈下还要完善政府主体制度、市场主体制度和乡村经济主体制度,优化经济法激励机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进行乡村振兴激励机制的长远规划。通过经济法的完善拓宽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规范乡村振兴资金的应用制度、加强对乡村振兴资金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王莹琛  詹绍文 《生产力研究》2022,(10):70-74+160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方面向城市流动所形成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越来越显著,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文章明确了农村空心化的内涵,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出了农村空心化地区所具备的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及管理空心化的特征。梳理出了农村空心化所引发的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突出农村社会问题、农村传统文化逐渐缺失及削弱农村地区自治能力等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以此为根据,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从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农村的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是城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既迎来了机遇,又面临着新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社区规划和发展缺乏科学性、治理主体依旧单一、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程度低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的原则;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9,(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破解乡村治理主体力量"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实行民主自治,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全面决胜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和政府出台的相关针对新乡贤返乡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力度更大,这无疑为乡村治理打开了一条新出路.新乡贤是一支庞大的新力量队列,在激活乡村的内在活力以及资源整合利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治理有效,揭示治理路径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因素体现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情境特殊性、目标多元性和主体民族性.现存问题有治理主线明确性不足、治理主体参与程度弱化、治理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和企业生态责任履行缺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遵循主线—结构—平台—补充的内生逻辑,具体表现为治理意识—治理主体—治理技术—治理责任—治理目标.治理实践路径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主体参与、开发与应用符合民族实际的数字技术、强化民族地区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四个方面,从而将民族特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动能与优势.  相似文献   

8.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治理主体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因素,对于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分析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受到政策、环境、社会关系、乡土情感、个人名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的剖析,发现其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合法性不完善、地域差异、动机受到质疑等现实难题。因此,为吸引乡贤人才返乡参与乡村治理,政府必须持续完善激励政策,因地制宜地发掘有效用的新乡贤队伍,并且建立基层政府平台,推动新乡贤参与治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一直是旅游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基于乡村振兴研究视角,文章分析了乡村旅游在资源、功能、政策方面的独特优势。以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为出发点,梳理了乡村旅游在产业、生态、人文、治理和经济五个方面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结合乡村旅游瓶颈问题探讨了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路径。借助全域旅游和市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创新驱动和民宿引领升级旅游服务,坚持绿色生态和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保障持续发展,全面为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探究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和背景,从农村网民总体规模持续增长、产业融合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宏观经济政策助推数字乡村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现状,指出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经济人才稀缺和数字治理水平滞后等现实困境,提出可供参考的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着力培养数字经济人才,完善政府治理数字化,推动数字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弥补城乡“数据鸿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有利于实现“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目标。以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在数字乡村建设上起步较早,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并将特色文化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坞坵经验”。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应强化乡村特色与区域协同的融合,推动技术整合与基层实务的统一,并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共建。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选择战略路径,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那么,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路径是否存在准入门槛以及其旅游路径的差异性如何呢?本文采用组态视角和QCA方法,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框架构建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组态分析模型,并结合12个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准入门槛及关键因素之间的耦合构成,探讨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生成逻辑,并进行其旅游路径差异化选择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条件变量并不构成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准入的必要条件,乡村步入旅游发展之路并不存在严格必要的限制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旅游路径是多元化的,共生成七条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其中"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是乡村振兴的旅游最优路径;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旅游路径为"市场需求导向型旅游路径""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和"高乡村性与高参与性加持型旅游路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重要的路径包括"景区依附型旅游路径"和"资本加持型旅游路径"。本文科学客观地评价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及其差异性,为避免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出了政策建议:注重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旅游准入机制及发展政策;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乡村地区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战略实施;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挖掘国内旅游消费潜力;搭建乡村人才培养载体,培育乡村旅游精英;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网络,实现乡村空间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静静  刘春丽 《经济师》2023,(2):222-224
从“国家—社会”关系结构来看,内生性社会组织由乡村社会内生治理需求衍生,外生性社会组织由国家总体治理需求衍生。乡村振兴背景下,二者逐渐发展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成为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主推手。通过对当前内生性社会组织与外生性社会组织在组织产生、组织发展、组织目标等组织特征方面异同的比较,就其反映出的各自优劣之处得出当前应从内部的人才发展、组织机制和外部的政策支持、资源供给等方面来促进两者的协同共治、优势互补,实现内生性社会组织与外生性社会组织的耦合。  相似文献   

15.
赵洋滋 《大陆桥视野》2023,(6):25-26+29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国策,是党和国家维护国家稳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改革,从指导思想、制度设计、队伍建设方面出发,落实相关政策规定,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各地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出发,对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农耕文化。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着家校社协同力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健全,资金及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其内生动力。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课程资源,健全乡村教育评价体系,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为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从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21,(1)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既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特征。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并着重提出了要大力振兴乡村教育事业。如今,我国乡村在义务教育、改变教学模式及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大起色。但是,目前乡村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办学条件有限、师资队伍薄弱以及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在有超过5亿人居住在农村,乡村振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艺术乡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分析艺术乡建的发展背景及其含义,研究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提出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途径,以期推动艺术乡建的有效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逐步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乡村振兴不仅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还要留得住青年人才。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而且还能将先进的思想、技术带到农村,革新农村产业模式,并在基层实践中锻炼自我,发挥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从政府、高校、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培育社会组织推进“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民的自组织,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实现"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农村社会组织种类繁多,既能代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也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具有教育培训和引导农民的功能。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界限不明确、行政范围扩张过大、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合作和组织意识不强等制约。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价值,把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通过深化乡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为社会组织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