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家关于“三农”问题所提出的重大发展策略。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乡村社会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系统的构建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乡村基层管理团队中缺乏专门的人才,严重制约了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乡村德治能力有待提高,严重削弱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发展;乡村治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治理制度,造成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滞后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乡村的法制建设、德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要切实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发展,这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乡村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制定今后乡村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乡村发展的着力点,乡村生态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布局方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战略目标,只有着重把握乡村生态治理这个重点任务,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构筑乡村生态治理的机制体系,才能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治理的两重维度,探讨乡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对乡村人才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甘肃省乡村人才振兴还存在诸多问题,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人才素质偏低,部分村干部发挥作用不充分等,极大地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留住乡村本土人才,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力度等振兴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玉华 《经济师》2020,(8):128-129+132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能够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内在认同,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但总体而言,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仍然是乡村振兴的短板。黑龙江省作为边疆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乡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对策,不仅有助于解决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难题,也对我国北方其他边疆省份的乡村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莹琛  詹绍文 《生产力研究》2022,(10):70-74+160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方面向城市流动所形成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越来越显著,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文章明确了农村空心化的内涵,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出了农村空心化地区所具备的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及管理空心化的特征。梳理出了农村空心化所引发的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突出农村社会问题、农村传统文化逐渐缺失及削弱农村地区自治能力等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以此为根据,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从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农村的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弥补城乡“数据鸿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有利于实现“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目标。以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为代表的苏南农村,在数字乡村建设上起步较早,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并将特色文化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坞坵经验”。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应强化乡村特色与区域协同的融合,推动技术整合与基层实务的统一,并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共建。  相似文献   

8.
9.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通过分析陕西省X市Y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内容、机制的现状及问题,从价值立场、政策保障和治理方式角度揭示其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从主体、法律、方法三个维度提出Y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治理有效,揭示治理路径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因素体现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情境特殊性、目标多元性和主体民族性。现存问题有治理主线明确性不足、治理主体参与程度弱化、治理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和企业生态责任履行缺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遵循主线—结构—平台—补充的内生逻辑,具体表现为治理意识—治理主体—治理技术—治理责任—治理目标。治理实践路径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主体参与、开发与应用符合民族实际的数字技术、强化民族地区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四个方面,从而将民族特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动能与优势。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对乡村文化内涵分辨不清,由此造成了理解上的错乱,表现在提升路径便是乡村文化振兴措施混乱,导致所提出方案顾此失彼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结合"乡村文化三维共建模式"和乡村"私"性文化研究,对乡村文化的内涵从理论层面进行梳理,探究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路径,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乡村振兴事业有着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本文对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民族村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将“匠心工艺坊”项目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并对此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匠心工艺坊应立足于传统畲族文化内容资源,构建技艺革新、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业态孵化、路径融合等多业态复合的产业生态圈。该项目将有效解决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转化之间的矛盾,并推动莪山畲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全面提升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农耕文化。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着家校社协同力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健全,资金及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其内生动力。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课程资源,健全乡村教育评价体系,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为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从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7,(12)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风气整体健康良好,但在一些农村中还存在着传统美德渐弱;赌博风气盛行;信仰出现危机;"人情"费用增加;盲目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的基层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不重视;农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农村文化阵地不足难以满足需要。提出了治理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文化阵地;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教育保障;成立民间组织等,确保美丽乡村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是城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既迎来了机遇,又面临着新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社区规划和发展缺乏科学性、治理主体依旧单一、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程度低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的原则;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旅游项目同质化、专业人才紧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地缺乏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出发,应当积极制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策略,培养专业人才,多方联动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颇具发展潜力的关键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开发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与衔接性。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对赋能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分析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具体的深度开发对策,即乡村政府提高重视,进一步加大投入;打开思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健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治理有效离不开公民的参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法规制度不完善,基层政府与村委会职能定位不清,公民社会地位和乡村认同程度低。山西省S村乡村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陷入村委会自身定位与现实脱节,乡村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参与主体间关系界定模糊,公民自身参与效能不高的困境中。鉴于此,从发展乡村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培养参与主体,增强参与意识;细化制度规定,优化组织设计;完善配套设施,拓宽参与渠道四方面着手,提升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杨文礼 《经济师》2022,(11):137-138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新疆南疆地区的法治乡村建设进程同步加速,在助力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的同时,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在逐步增强。与此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是,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旦补齐这些短板、完善这些不足,新疆南疆地区的法治乡村建设势必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文章通过走访调研,探寻破解之道,从普法、制度、人文、监督等多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