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使用新近发展的成分预期损失(CES)方法对2008-2014年期间我国14家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的基础上,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其与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规模较大的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分散了系统性风险,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却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上升,信息披露质量方面的差异是非对称效应存在的重要原因。宏观审慎监管既要注重规模效应,又要重视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潜在影响,还需关注不同银行信息披露质量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法,研究杠杆率在金融资产投资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中介效应影响,分析金融资产投资、杠杆率、企业风险承担三者之间的传导链条。研究发现:杠杆率在金融资产投资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金融资产投资增加会直接导致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同时也会通过提高杠杆率间接地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本研究丰富了实体企业金融投资后果的相关文献,为实体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也为监管部门去杠杆防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资产价格波动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市场中银行资产价格变动的分析,构建相应资产价格模型,阐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理论。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006~2009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银行不良资产是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不良资产的增加导致银行贷款规模下降。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微观基础,防范和抑制系统性风险传染,减少银行业损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本文基于2008—2020年44个国家(地区)的数据,探讨金融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但存在国别异质性,对中低收入国家(地区)的降低作用强于高收入国家(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是两者关系的重要传导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对系统性风险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结构指数低于第一门槛值和高于第二门槛值时,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最强。此外,国家(地区)国民储蓄率越低、银行经营越稳健、政府治理能力越强,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8.
陈丽萍  吴军  杨戈 《金融论坛》2019,24(4):3-14,28
本文从高风险企业作为影子银行资金需求者的角度,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发现在加息条件下,高风险企业杠杆率攀升幅度是低风险企业的4倍且持续时间更长。这不仅与高风险企业利润下滑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有关,还与高风险企业贷款规模出现短暂"超调"有关,反映出高风险企业融资链条上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和企业三方博弈的现象。由此,本文建议加速降低"坏杠杆",减缓降低"好杠杆",同时发挥影子银行的股权融资功能,以避免企业过度缩表和经济的下滑。  相似文献   

9.
郭德秋 《中国金融》1994,(12):22-23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银行面临的信贷资产风险中国银行信贷一部郭德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许多重大改革措施f[I继出台。同时,也暴露出阻碍改革进程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机制上深化了企业改革,同时也带给它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模型环境松弛、微观基础统一的间接关联抛售模型,为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提供复杂间接关联视角下的理论与经验认识。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近年来显著下降,以群体一致性抛售为核心的重要性机构集在风险传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资本短缺损失是资产抛售发生的首要条件,在监管约束机制下导致了间接抛售损失的积累,而间接抛售损失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积累方式;网络视角下风险指标对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作用,机构视角下风险指标对银行重要性具有一致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杠杆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2018年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200.6%,其中家庭、企业部门杠杆率分别为51.5%、149.1%。本文基于BIS报告的41个代表性经济体199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回归,研究发现:储蓄率和家庭、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均是负相关;储蓄率越低,家庭杠杆率占比越高。因此,通过降低储蓄率的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高杠杆问题,同时监管部门要警惕家庭部门杠杆率快速增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区域,其是否会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性风险是金融部门监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为非线性的U型关系,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低时,会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后,将扩大银行系统性风险。最佳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0.315万亿元至0.4万亿元之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方向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保障,是实施金融安全战略的关键举措。从风险共担的视角出发研究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我国2012年至2021年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设计并应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银行风险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首先,由“风险共担效应”产生的正面效应会抑制由“道德风险效应”产生的负面效应,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会降低银行风险;其次,双重差分法结果说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资本相对丰裕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再次,机制检验说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推动银行从优化股份结构、提高独立董事占比、扩大监事会规模和增强管理层激励等四个维度强化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和架构,促使“风险共担效应”发挥作用抵消了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等负面效应,使得银行风险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影子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理财产品切入,基于2006-2016年我国上市银行理财数据,使用条件在险值(CoVaR)和边际期望损失(MES)模型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基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理财产品的风险溢出情况及其发行量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确实会带来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该效应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务规模及自身风险,并主要通过理财产品业务的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进行传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从"业务类型"和"底层资产"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影响是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消极影响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第二,从"业务类型"来看,以"原始权益人"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承销商"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第三,从"底层资产"来看,以"企业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边际预期损失(MES)方法,通过DCC-GARCH模型和非参数估计计算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边际预期损失,并结合资产规模和杠杆率等因素度量各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资产规模、杠杆率和边际期望损失都是决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但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总体表现为:规模越大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也越大,即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小。此外,三类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随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4年的数据,通过采用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得出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破产风险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超过33.7万亿元时,影子银行将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将破产风险细分为资产组合风险和杠杆风险,发现影子银行和银行资产组合风险之间同样存在阈值效应,而与杠杆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银行系统具备典型的系统特性,属于开放复杂系统的范畴。银行系统风险与银行系统及其外部环境间存在密切关联,其概念和内涵可通过银行系统特性加以解析。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系统风险生成过程可归纳为银行系统内部演变机制、银行系统外部循环机制以及银行系统内外部间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以银行业为主,银行业的风险关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而如果只关注银行间的风险,往往会忽视系统性风险的真实来源,即实体行业的信贷关联。鉴于此,本文首先运用矩阵法模拟了2008—2017年银行间市场的微观借贷数据,结合历年银行对实体行业的实际贷款,构建银行间、银行对实体行业的业务关联网络。其次基于复杂网络的视角,分析银行间借贷网络结构的变化,并动态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传染性银行、系统重要性行业,阐释其现实意义与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历年来系统性风险相对稳定;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为风险传染性银行,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制造业、交运仓储业、房地产业等是系统重要性行业,且行业重要性排名呈时变特征。因此,防控系统性风险,在关注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同时,还需立足经济的全局视角,监控系统重要性行业,实现"稳增长、控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和行业出售、处置固定资产数据测算资产可逆性,并利用2007-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实证检验资产可逆性如何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中国企业杠杆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资产可逆性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杠杆率分化的关键渠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每增加1个单位,资产可逆性渠道引起的企业杠杆分化程度增加0.29个百分点,且这一杠杆分化效应在契约环境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凸显。机制分析表明,融资需求效应和融资供给效应是资产可逆性渠道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进一步,与企业杠杆所有制结构分化特征的对比结果显示,随着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提升,企业杠杆所有制结构分化现象不再明显,但企业杠杆的资产可逆性分化现象仍然显著。另外,本文进行了DID估计、替换性检验以及排除规模歧视解释等稳健性检验,发现核心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结论对深入理解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的杠杆分化具有启示意义,有助于解决“去杠杆”政策的结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