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拖累全球实际中性利率进一步下探至历史低位.及时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负利率政策与银行实践,对于我国绸缪全球负利率带来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基础、传导机制与效果影响,将负利率政策实践与银行FTP定价理论相结合,以日本、欧洲主要商业银行负利率经营和丹麦商业银行推出的全球首个负利率贷款金融产品为例,从中、微观两个层面客观评价负利率政策对西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发现,负利率政策重塑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式,改变了银行的盈利模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货币理论"零利率下限"的约束.但是,政策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受到现金存储技术和银行能否自由地根据市场环境调整存贷款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对此,本文建议我国应积极布局数字货币,发展无现金社会,加快破解零利率下限约束的技术应用,为负利率政策在商业银行体系内的有效传导创造先决条件.建议商业银行做好前瞻管理,尽快进行内部资金定价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压力测试.建议货币当局发挥好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积极消除负利率政策可能带来的银行信贷收缩和传导堵点.  相似文献   

2.
欧债危机以后,欧元区经济持续萎靡不振,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威胁。自2014年以来,欧洲央行突破长期被市场和各家央行坚守的"零利率下限"实行负利率政策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欧洲央行成为全球首个推行负利率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央行。其实施及其效果是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负利率政策能否拯救欧洲危机仍然处于尝试阶段。本文依据政策实施背景基于负利率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渠道,对负利率政策的效果进行预测,探讨负利率政策的实施会对欧元区以及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乏力。为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稳定汇率以及实现预期通货膨胀水平等目标,部分央行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负利率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的零利率下限,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负利率政策为主题,对负利率的概念界定、形成原因、调控对象与方式、传导过程、影响与效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除了防止货币升值外,负利率政策并不是恢复经济增长以及实现目标通货膨胀水平的“良药”。鉴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经济体仍较少,而数字货币方兴未艾,未来应围绕负利率政策的实证检验和负利率政策在数字货币环境下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经济遭受重创,诸多国家频繁采取降息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期挽救经济,负利率政策呈现出固态发展趋势,但从各国实践效果来看表现不一。为此,基于IS-LM-BP模型针对负利率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负利率政策在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可流动时,主要借助利率机制和货币-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能够大幅度提高社会总产出,然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负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差异。最后指出负利率政策的研究展望,以完善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化对负利率理论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负利率政策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特殊形式,其在各国的实践效应尽显差异。基于IS-LM-BP模型的负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发现,负利率政策在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可流动时,借助利率机制和货币一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能够大幅提高社会总产出,然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负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差异。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见,负利率政策在各国实践中的有效性及适用性、负利率政策的政策利率下限、负利率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性以及负利率政策的合理退出,将是负利率政策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2012年以来,丹麦、欧元区等9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打破了"政策利率应具有‘零下限约束’"的理论共识,其从推出伊始便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理论基础、传导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效果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当前有关"负利率"问题的前沿研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负利率"政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本文对"负利率"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中央银行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雨露 《金融研究》2020,476(2):1-14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变化,一些影响长期化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概念不断涌现。作为全球重要的宏观经济研究力量,各国中央银行纷纷着手对后危机时代的新理念、新规律展开深入研究,并努力进行政策性的探索。本文重点讨论当前全球中央银行比较关注的三大问题:一是负利率政策的逻辑与效果;二是全球稳定币的宏观政策挑战;三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宏观金融风险。现有宏观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政策实践面临的新问题,对研究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挑战,也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应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全球百年变局,密切跟踪极具未来性的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并将其科学应用于我国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8.
张翼 《金融纵横》2020,(7):40-45
本文从利率史视角对超长时间段的利率走势进行研究,梳理了关于利率长期走势的主要观点,并根据利率史数据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零利率下限与负利率现象,总结了欧元区等经济体近年来在政策利率、银行存款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和银行信贷利率四个层面的负利率实践,分析了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经济体的共同特征,并给出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安倍经济学"自实施以来,从目前来看,它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甚微,日本依然面临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困境,在1月29日,日本央行宣布实施负利率政策,以解决通缩,促进经济回暖,但从负利率实施的两个月以来,它所取得的效果却与预期背道而驰,日元升值,股价大跌,日本负利率政策引起了国内外高度的关注与质疑,本文基于对负利率政策的相关理论、负利率对日本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已经实施负利率政策国家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梳理,最后总结负利率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罗宁 《金融博览》2014,(13):32-33
欧洲央行在6月5日议息会议上颁布了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被市场热议已久的存款负利率最终变成现实。那么,存款负利率政策能否有效应对通缩风险及金融“碎片化”等诸多难题,包括存款负利率、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等在内的政策组合效果将如何?欧洲央行下一步会否推出欧版QE?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球已有日本、欧元区、瑞典、丹麦、瑞士等五个经济体实施了负利率政策.作为一种非常规政策,负利率是救命稻草,还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众说纷纭.针对这些疑问,本文对负利率政策的实践、展望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负利率的出现是长周期低利率的延续,负利率政策很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开启而不是昙花一现;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持续下行开启了利率下行空间.企业杠杆率高企与资本回报率下降之间矛盾的化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强化利率下行趋势;我国离负利率政策虽然很远但并非遥不可及;负利率政策的实施,使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显著下行,息差进一步收窄,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负利率改变了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韩璟 《青海金融》2022,(2):41-48
从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发展和传导机制出发,梳理负利率政策在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的实施背景及实施效果,并利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失业率等的影响,发现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对稳定汇率、维持物价稳定以及降低失业率方面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影响力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全部进入接近零利率和负利率区间,负利率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负利率政策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刻画,对负利率政策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政策效果及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球共有五大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以避免因银行惜贷造成资金回流央行,从而增加商业贷款,实现提升物价水平、缓解本币升值压力和振兴出口等多项政策目标。央行负利率政策作为新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五国中除日本外均已实行两年以上,其效果也已初见端倪。本文从五大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的原因出发,分别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该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负利率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警示我国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切忌盲目照搬国外的做法,而应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时还应注意调节经济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和技术进步,以免陷入负利率政策陷阱。  相似文献   

15.
邵宇  陈达飞 《金融博览》2021,(10):12-1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低利率/负利率环境开始形成并已维系近十年.那么,低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能维持多久,是否将成为常态?这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话题. 负利率,已维系近十年 名义负利率是近10年来才开始出现的新现象.2012年7月,丹麦央行首次实施负利率政策,这标志着在人类历史上,负利率首次从观念变为实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先后有多家央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带来较大影响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为基础,分析了国外央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原因主要是刺激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但通过对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目标成效进行预判认为,负利率政策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甚至弊大于利。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宏观经济政策间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推到世界关注的前沿。美国、欧元区、日本与中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大量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政策实践,比较发现:就政策目标而言,各国财政和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一致性在危机期间得到增强,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实践提供了创新空间,中国在政策目标一致性上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就工具组合而言,美国和日本均进行了较高水平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欧元区受制于单一货币和多元财政格局,政策协调在执行层面相对较弱,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集中在业务交叉上;就传导机制而言,政策传导效率因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同而表现不同。理论进展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研究在宏观层面集中于政策协调、债务快速增长下“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失败的风险;微观层面表现在学术界对各国微观政策实践的绩效评估。宏微观结合看,理论研究存在三个新动向,即关注财政货币政策目标的不一致性,重视财政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组合效应,以及强调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本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展望未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勇 《金融研究》2019,474(12):18-37
本文从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等“底层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双支柱”调控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实施“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现实基础、实践经验和未来完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和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日益深化和复杂化,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传统旨在维护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有效实现金融稳定,根据“丁伯根法则”和政策比较优势原理,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纳入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分别致力于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既符合客观现实的调控需要,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的“双支柱”调控实践来看,要进一步形成稳定可靠的政策规则和成熟的操作框架,未来还需重点解决“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弗兰克 法博齐(Frank Fabozzi)的《固定收益证券手册》被债券投资界奉为圭臬,但在这部篇幅多达71章、内容近1800页的巨著中,“负利率”一词却从未出现。从教科书不曾记载的理论概念到今天各国广泛发生的经济事实,负利率正在重塑过往至今的全球投资框架,也将对未来的全球资产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负利率政策既是日本央行的无奈之举,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尽管存在短期负向冲击超预期、长期政策层面过于被动的问题,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负利率政策在缓解财政压力、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的压力,为避免陷入被迫采取负利率政策的窘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