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经济要实现战略转型,谋求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发展理念作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战略支撑,深刻认识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辩证关系,探索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动态平衡路径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探讨了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新内涵,并从理论角度论述了两者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客观规律与辩证关系,进而提出正确处理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关系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2.
3.
近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一方面经济增长相对稳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表现相对低迷,股市运行没有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态势。本文基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这种分化的深层次根源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以美国为首的主要经济体对中国崛起保持了"集体警觉",采取了较为明显的遏制战略;直接原因则是美元加息周期对我国产生了显著的外溢影响。为此,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战略的重点,一方面是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将国内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要理性地处理中美贸易摩擦,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并针对美元加息对我国产生的外溢性影响,做好风险监测和应对预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市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稳定的状态,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问题和态势。我国的金融经济与社会整体经济行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需要对金融经济做更多的研究,使得其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对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各类新型问题需要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本文就将具体探究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现状,希望能够提出有关推动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助力我国整体经济更加稳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宏观审慎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银行部门选取了10个代表性指标,结合CDF转换、等权重、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构建了我国的金融压力指数,并通过事件识别和金融压力识别指数检验了其识别作用。通过将金融压力指数引入扩展的产出和通胀方程,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压力指数对经济周期的预测能力。相关结果表明,金融压力指数对宏观经济周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本文的分析结论为加强金融压力的动态监测和通过构建金融压力指数作为宏观审慎政策的"关注目标"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唐朔 《新金融》2022,(6):17-24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外循环的枢纽,在国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是顺应大湾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大湾区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本文从战略意义和现实基础出发,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分析金融融合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从推动生产要素互联互通、科学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区域特色金融和发挥跨境金融优势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助力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以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实现大湾区的“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  相似文献   

8.
罗鸿勇 《西南金融》2006,(11):41-42
四川省巴中市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一直保持40%左右的份额。今年夏季3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给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最近,我们深入部分涉农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当前农村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压力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9.
本报告以中小微电商企业为调研对象,全面分析了2022年,尤其是三季度以来中小微企业生存面临的多重风险、经营困境和成本压力,以及助企纾困政策的思路转变及企业感知。着眼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对企业成本问题的再认识,从政策端、平台端、企业端合力共治,助力中小微电商企业恢复发展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国内宏观经济“三重压力”的表现、原因以及内在关联,探讨财政货币政策应对“三重压力”的作用机制。文章利用2008年1月—202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建立具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SV-VAR),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对国内需求、供给和预期的调控效应。在样本期内,支出型财政政策、税收型财政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需求、供给和预期的调控作用具有显著的时变效应且影响方向基本符合理论预期;单独一种政策无法同时实现需求、供给和预期管理,应对“三重压力”需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据此,提出应对宏观经济“三重压力”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晨 《中国外资》2013,(24):27-27
本文基于了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根据我国1999-2011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金融相关比率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金融相关比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研究,对中国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朱民 《中国金融》2021,(1):24-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速长期保持在8%到10%之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降速,中国经济增速也有所下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速也下降,但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大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加大.与此同时,我国人均GDP也从1978年的176美元到今天跨过人均1万美元的台...  相似文献   

14.
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国金融租赁行业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在经济下行环境中彰显了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为推动经济恢复发展贡献了金融租赁力量。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当前国内外经济政策形势,部分金融租赁公司过度依靠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面临“两难”“一缓”的转型压力,影响其健康发展。本文借鉴国外发展案例,对我国金融租赁战略转型和发展定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金融租赁公司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主动聚焦租赁本源,践行普惠、绿色、科技发展要求,拓展和培育多元化租赁“新赛道”,强化科技赋能,发挥租赁特色优势,在差异互补中打开市场空间,不断提升金融租赁专业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激发经济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双循环战略在供给端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对于推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认识不断提升,循环体系已基本建立,循环动力与能效正稳步提升。但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金融体系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不够均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金融科技产业三者之间未能充分融合、区域协同与整体协同不足等问题,形成循环中的堵点痛点。论文建议多措并举,加快提升金融体系服务能力、保障科技产业金融的均衡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完整转化平台,构建多层次一体化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会对市场主体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以“企业成本”问卷调查为基础,全面剖析三重压力下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成本变动,进而探讨其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为优化政策设计、提升政策效能提供经验参考。研究表明,政府政策部分缓解了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税费负担有所下降,且对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相关政策有较强的获得感。但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较为突出。本文从完善减税降费、加强财政金融协同、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着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的加剧,金融财务管理的作用亦日趋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情况以及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青 《甘肃金融》2023,(12):4-8
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甘肃银行作为省属地方法人商业银行,坚守市场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引注金融活水服务陇原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普惠金融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肩负着提升个体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筑牢金融稳定和共同富裕微观基础的时代责任。甘肃银行将强化金融担当,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矢志不渝践行“甘肃人民自己的银行”的初心使命,完善机制、聚焦重点、转变方式、加快转型,努力探索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金融发展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国家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来源。随后,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推动经济失衡的调整,同时还能促进危机后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复苏。与此同时,在强调并重视金融发展在失衡的调整与经济增长和复苏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够忽视各经济体存在具有显著差异的个体效应,特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国家的个体效应,其中尤以中国的个体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开放至今已40余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本轮金融开放具有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开放的特点。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金融开放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金融开放的趋势特点,并展望未来金融进一步开放的发展前景、开放路径和重点领域。通过研究发现,尽管金融开放能够带来金融机构市场化竞争、降低企业融资依赖和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以及在长期来看提高宏观经济产出等好处,但这些好处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支持。如果尚未客观评估开放条件就贸然实行金融自由化,短期来看可能会给金融系统稳定性造成冲击,甚至会带来金融危机。因此本文建议:第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第二,有序推进金融开放,把握开放节奏;第三,监控跨境资本流动,必要时实行外汇干预;第四,完善金融监管配套制度,健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监管框架;第五,保持稳定且独立的货币政策;第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完善人民币离岸在岸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