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冲击金融体系的同时,也深深的冲击了各国的实体经济。如何减少危机对各国实体产业的影响,增强产业抵抗全球风险的能力,是各国政府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我国而言,转变过去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是必然选择。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在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中地位重要。推动创新的发生与发展步伐,加快集群升级进程,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各国政府的扶持政策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促进了该产业发展.本文就创意产业集群化和各国扶持政策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的创意产业集群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笑春 《商业时代》2006,(19):70-7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政府信息化的道路,希望借助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并通过构建电子政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引入了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建设电子政府与政府流程再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政府都要思考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政府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发展目标之一。中国的政府上网工程也走在迈向电子政府的途中,及时借鉴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建设电子政府的经验,从中获得启迪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刘文镇 《中国品牌》2010,(1):103-10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对安防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安防十大品牌、十大智能家居品牌、中国安防知名品牌、中国安防产业百强”等这一连串的荣誉,是对福建冠林的忠实褒奖。15年来,冠林从产品代理商起步,发展到现在成为领跑楼宇对讲行业,其冲劲之强,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必须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 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知识、技术密集度高,发展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并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等特征的产业。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正是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收益性、高渗透性和高扩散性,各国在促进经济增长中都优先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还具有经济外部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的特征。这直接决定了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必须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娜 《电子商务》2012,(5):45-46
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在短短的几年内经历了从洗牌到成熟再到重新洗牌的过程,如今面对政府政策的规范和市场的竞争,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企业该何去何从?本文详细分析了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闻媛 《财贸研究》2004,15(6):1-6
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是当前各国或地区政府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鉴于政府的调控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市场调控的不完善并非政府介入的充分条件。于是实践中应谋求两者的最佳组合,使效率损失最小。据此,文章总结出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遵循的三个原则:选择性、倡导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9.
欧美电子政府管理体系之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近年来,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行电子政府已成为各国发展之共识。但是,尽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对电子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子政府的发展,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2003年11月发布的一份名为《2003联合国全球公共部门报告:十字路口的电子政府》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191个国家中仅排名第74位,即使在亚洲也仅处于中游水平,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则在电子政府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欧美国家的领先地位固然与其较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有关,但更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则…  相似文献   

10.
孙晓明 《北方经贸》2013,(12):17-17
随着国际债务危机影响的不断蔓延,各国为了本国贸易体系以及保护本国产业等目的,实施了各种隐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各国贸易摩擦增多,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之路.我国政府应从政府宏观把握与企业微观调整两方面来应对.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府是信息化的代表产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政府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对电子政府的研究不断深入。总体观点在于电子政府既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也对公务员在意识、能力、知识、技能等素质的培养和开发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总结研究公务员素质建设对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行政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飞 《商业时代》2012,(34):118-119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常规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各级政府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发电成本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归纳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提出适合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新经济的支柱和标志,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为此选取哈尔滨市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发展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分析结果给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雷电对安装在室外的安防监控系统具有重大的威胁,缺少防护措施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安防监控系统工程中防雷设计重要性,结合案例示范对安防监控系统从监控机房线路及室外监控摄像机的防雷避雷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被各国广泛运用以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急需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通过借鉴美国和日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所采用的财税政策,提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采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和拓宽税收优惠范围等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中国-东盟产业合作是促进区域繁荣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工程,需要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各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各国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共享新机遇,共创新机制,共筑新平  相似文献   

17.
杨志勇 《商场现代化》2006,(31):183-184
各国在模仿硅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逐渐形成技术创新的链形流程结构。创新链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对我国政府与企业在创新链中的行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以创新链管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郭必裕 《现代商业》2012,(15):58-60
以创新为中心的产业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意产业,以高于各国同期GDP的增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创意产业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增长速度,促使世界各国政府提出相关激励措施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为促进更多大学生激发和利用自已的创意,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进行机会型创意创业,文章在分析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意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学生发展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两个方面,阐述创意产业发展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相互促进机理,并对引导大学生创意创业的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9.
对产业规划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皆豹 《商业研究》2003,(14):19-20
一国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产品规划对一国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及各行业、部门、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综观西方政府干预理论的历史演进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并通过对日本、印度及我国产业规划的实证分析 ,总结了各国在产业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列举了我国现阶段产业规划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电子工业是一种战略性的生产,在民生工业、国防等各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五十年代以来,电子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对其他产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今天,电子工业更是各国代表性的产业。在今天,由于资本、技术与劳动的状态不同,各国和地区的电子工业也各有其特点。欧美的电子产业近年来增长速度高达两位数字。自1975年至1982年,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为16.9%,英、法、联邦德国等西欧13国年均增长率为11.7%。欧美电子工业的特点是产业用电子机器的比重十分高,其结构比:1982年美国已增加至70.4%,西欧各国已增加到69.9%。大大超过了日本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另外,欧美的电子工业是以航空宇宙开发和军事需要为中心而发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