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与GDP增长的关系分析及相关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量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最主要的指标是就业弹性,即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就业弹性越大,表明一定的经济增长能够吸纳的就业就越多,反之则相反。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就业弹性会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就业弹性的变化规律也很复杂。  相似文献   

2.
李颖 《北方经贸》2007,(9):20-21
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就业增长的事实,出现了奥肯定律在中国发生变异的假相,但若充分考虑隐性失业和潜在GDP的增长率等因素,可以判断该定律在中国仍然有效。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准确计算我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因此,以奥肯定律衡量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不尽科学,应以就业弹性的变化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一)GDP增长与增加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根本源泉。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必然带来就业的扩大和劳动力的更充分的利用。然而,不同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就业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通常考察GDP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直接考察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来考察GDP增长对就业促进作用的大小;第二种方  相似文献   

4.
李洪娟 《商场现代化》2007,(17):218-219
本文首先运用了1995年~2004年的数据,检验了秦皇岛GDP与就业人数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二者正相关,但就业弹性系数较小,然后对高经济增长率与低就业弹性并存的原因进行分析,即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胡毅  李霁虹 《商》2013,(14):325-325,244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估计,通过阐述三大地区2003-2011年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差异,证实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梁敏  王建军  赵心宇 《现代商业》2014,(14):117-118
近十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比全国与内蒙古的就业弹性,区分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征及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关系,并提出未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SVAR模型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税收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在弹性关系层面无法确定政府支出、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但在增长率层面政府支出对于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均有促进作用,而税收的作用则相反.扩大政府支出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居民消费而言,比减税的影响效率与效力都强,但减税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率与效力则优于扩大政府支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连根 《商业研究》2003,(22):54-56
我国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高增长,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就业弹性不断下降,政府必须协调经 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建立就业 预警机制。提高就业密度和提高就业弹性。  相似文献   

9.
就业具有一定的弹性,有研究表明,通常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就业弹性,但是随着就业政策的调整,大量就业事实反映调整后的弹性就业素质仍然偏低,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率.由于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解放生产力解决离散性的失业率效果不大,因此,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周期性的失业仍然存在.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整的是围绕投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对这一现象理论界给出了多种解释.对各种观点以及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以上理论对现实解释各说各话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武平平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约9.89%的速度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高增长,低就业"局面持续存在,尤其世界范围遭受金融危机侵袭以后,全球经济下滑,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通过我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197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及就业弹性的比较分析,显示了我国自1990年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像巴西,印度一样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以双对数模型求解就业弹性的方法为基础,结合1992-2006年间黑龙江省就业人数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对黑龙江的就业弹性估算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有限.黑龙江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的关系,大力发展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由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上配置的均衡,以此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一致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是就业的基本前提,著名的“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然而我国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律。本文分析了造成此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具有密切的关系。著名的"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利用我国1993年至2007年的有关数据对二者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非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 ,对这一现象理论界给出了多种解释。对各种观点以及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以上理论对现实解释各说各话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0-2009年间省级非农GDP和非农就业人员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具有相异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地区,其就业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区域就业弹性的非均衡下降导致了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协调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基本目标,对构建辽宁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以就业弹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型,剖析了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走势,认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较强的非协调性,提出发展"三产"提高就业弹性、保证"二产"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发挥财政再分配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时间序列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替代性,但经济增长与就业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物价变动与就业之间彼此独立。根据该规律,文章提出了针对我国经济现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估算了28个省份1978-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资本;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要素替代弹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表征,而劳动要素在此过程中的滞后使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视角来分析就业问题,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进而对影响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和经济周期波动下的就业增长机制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政策,指出现阶段应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