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石油储备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石油储备在2007年取得新的进步,第一批4个储备基地运行良好,石油储备管理状况逐步改善,但是目前在石油储备体制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去年12月18日.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宣告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和石油储备基地组成的我国三级石油储备管理体制正式形成。其中,发改委是出资者,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管理者,石油储备基地是具体执行者。石油储备出资者和执行者角色早已确定,  相似文献   

2.
德国石油消费量大,但石油的自给率仅占2%,1965的德国政府就提出建立石油储备。德国石油储备呈多元化模式、石油储备的入体是官民结合的联盟储备,石油储备的布局比较均匀。目前德国不再提高并逐步缩小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比重,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石油探测上也有了新的进步,石油工人在对石油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往往是先借助物探技术确定哪些区域存在石油,然后再借助专用的采集设备来开采石油。但是,目前石油工人在实际进行物探测量的时候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数据处理中标准化程度低。因此,本文将侧重研究石油物探中如何实现标准化的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石油作为战备性商品的特性被 广泛认识以来,石油储备对于一个国家 的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世界主要 石油消费国在石油储备方面的做法已经 很成熟,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日 本很早就开始进行石油储备,其石油储 备理论相对成熟,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高虎城日前说,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石油贸易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更好地协调石油进出口贸易,我国的中介组织要加强对石油等大宗战略性商品贸易的协调工作。高虎城在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石油分会成立大会上说,石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战略性商品,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石油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承诺,我国对石油贸易的经营也要进行改革,允许经营石油产品贸易的企业会逐步增多。在政府微观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为了保证石油贸易的正常经营秩序,需要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的开采技术与设备越来越先进。本文对石油工程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钻井技术在开采石油时的重要性,针对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无法满足该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为我国石油钻井技术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希望石油开采技术能够满足该工业的发展需求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石油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国际化经营,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无疑是解决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8.
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确保石油安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未来20年世界石油供需将基本保持平衡,我国石油产量可维持在国内石油需求的50%左右,因此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是有基本保障的,面临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我国周边和海上石油进口运输线的不安全因素。我国应该在整体能源安全体系中寻求石油安全保障,在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同时,充分发挥好亚太地区性政治与经济组织的作用,促成亚太地区能源安全多这合作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建立石油储备的必要性、紧迫性及选址大亚湾的可行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能源安全的实质是石油安全问题。发达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维护石油安全的有效措施,其他任何措施都不能替代或完全替代战略石油储智备对石油安全的核心作用。从获取国际比较利益及利用石油储备这张“王牌”维护和谋取商业利益来考虑,也需要快速建立石油储备。国际时局的不稳定性与我国在战略石油储备上的空白,决定了建立石油储备是我国当务之急,国际石油市场的低迷也为我国建立石油储备创造了绝佳机会。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足以支撑石油储备的建设,建设石油储备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从区域特点、地理位置、港口条件、完善石油运输风险和发展现代物流等视角看,大亚湾应该是我国建设石油储备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10.
据油气杂志称,截止2004年1月,美国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27亿桶,居全球第11位。这些石油储藏主要(超过80%)集中在四个州,其中德州占24%(包括该州在墨西哥湾的石油储量)、阿拉斯加占22%。路易斯安那州占20%(包括该州在墨西哥湾的石油储量)、加利福尼亚州占19%(包括该州在海上的石油储量)。从1990年以来,美国的探明石油储量已减少了约20%,其中1991年减少的石油储量最多,达16亿桶。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的高油价时代,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升,石油出口国的石油收入大幅度上涨。根据美国能源部统计,2005年全球21个石油出口大国的石油出口收入高达7428亿美元,较2002年的3300亿美元超出一倍以上,也远远高于1980年的历史纪录。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及阿联酋占据全球石油出口前三甲,2005年石油出口收益分别达到1620亿、1088亿及530亿美元。随着石油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石油经济学是研究石油产业的部门经济学科。在本质上,石油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经济学科,其次才是关于石油产业活动的学科;前者是石油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后者阐述的是石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国内石油经济学目前还存在诸多困惑与迷茫,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我们始终坚信国内石油经济学研究终究会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3.
石油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短期内,如果还不能找到其他能源取代石油,石油将继续发挥它对世界的重大影响作用。石油的发展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关系,也直接影响世界的和平。我国是一个产油大国,同时更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如伺有效地调节石油的供应与消费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石油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国际采购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国际采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海外石油工程采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最终无法精准把控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对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国际采购管理平台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意义重大,通过对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国际采购物资仓储开展统一管理,可使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国际采购管理过程中责任更加明确,流程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15.
长效之策:发展替代能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万亿桶石油大约60年就会消耗殆尽,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非但不会停滞,反而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照此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现正在与沙特阿拉伯并驾齐驱,成为世界领先的石油生产国,在世界消费约8400万桶/天情况下,俄罗斯生产约900万桶/天石油。俄罗斯是最大的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现占全球生产量12%。在西面,俄罗斯依赖苏维埃地区石油互联管网服务于其欧洲客户,其新的波罗的海Primorsk石油终端运送量为150万桶/天。俄罗斯正在寻求新的出口途径,从北方Murmansk和Archange的港口扩大石油出口。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石油行业国际合作的不断扩大,到国外从事工业国各的石油职工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1998年年底,单工苏丹从事石油建设劳务的集团公司所属石油职工人数近5000人。石油建设队伍来到国外,还要不要坚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抓精神文明建设,成了在国外的石油队伍面临的新课题。在国外从事劳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应该是稳定队伍,严格纪律和作 风,调动职工积极性,保证优质高速建好工程。其核心是维护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为国争光。1.稳定职工队伍。这是石油建设队伍在国外开展工作的前提。职工到了国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政府孕育已久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首批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成和启用,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在介绍石油储备的国际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首批国家规划的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具体区位布局特征,并提出未来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石油期货交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石油期货萌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石油期货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起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国,石油期货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石油期货,熟练地运用石油期货,对于降低石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油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在石油储运过程中,伴随石油用量的不断增多,石油储运的建设已是势在必行,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减少长距离管道中的热量流失,通过对进出站的压力和温度控制,进行准确的数学模型计算,以优化的输油管道运行,确保石油储运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可控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