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讨论穷人经济学与西奥多·舒尔茨的穷人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西奥多·舒尔茨最初讲的是解决农业的贫困问题,而文章认为穷人经济学更具有普遍意义。正像温总理所说的"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温总理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穷人的经济学"的。这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公平与和谐的问题,是对传统经济学以增长方式带动效率提升的"富人理论"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贫困内涵、贫困的性质和原因的认识日益加深,反贫困战略也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向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并重的方向转变。换句话说,反贫困战略日益重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是:既实现惠及贫穷人的经济增长,又实现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再分配;而增加贫穷人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其知识水平,使贫穷人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改善其健康状况,解决穷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改善其营养条件,是再分配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一般都经历了从经济增长到目标干预的两个阶段,中国也不例外。每一个反贫困战略的产生与实施,都有其存在的历史背景,都对反贫困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也都有其局限性。经济增长战略有效地解决了普遍贫困的现象,但其效力却涉及不到最贫困人群。满足基本需求的扶贫目标干预战略以项目作为载体,为贫困人口输送扶贫资源,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设计是理想的,但现实也是残酷的。实践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说明,如果专门为穷人设计的项目仍然不能惠及穷人,那么问题可能不在于战略本身而在于项目的运作过程。只有完善项目的运作,防止运作过程中问题的发生,提高项目的扶贫效果,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4.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反贫困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主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中国贫困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镇贫困化日益严重。 同农村贫困不同的是,城市贫困人口集中,贫富差距对比明显,群体被剥夺感强烈,因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更为多种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矛盾激化,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行城镇贫困和反贫困研究,实施有效的社会救助举措和城镇反贫困战略,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的生态环境存在大量的非安全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正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破坏;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间接接影响;生态入侵引致的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效应;“贫困人口—人口增长—生态破坏—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是“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放在战略高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京津生态抑制型贫困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京津生态抑制型贫困带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区域内贫困人口集中.但这些地区是京津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和资源环境保障基地,在京津都市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屏障作用和战略地位,对区域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详细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并从建立生态经济发展特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加强首都经济圈产业对接与合作、创新生态旅游扶贫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以期改善环京津贫困带的贫困现状.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一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但是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并非是根除贫困的灵丹妙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地导致贫困人口数量的下降,这是因为大多数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富人、开放地区以及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而穷人、落后地区和产业往往受惠极少,这种分配上的不平等常常让增长的减贫效应事倍功半,甚至还可能使贫困人口意外地增加.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有关中、印、俄、巴四国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模型,将收入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变化对贫困人口数量的影响量化,进而从经验上证明,惠及穷人的"亲贫式"增长才是根除贫穷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加为代价,这势必在未来的发展中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去寻求新发展——可持续发展诞生了,它是基于环保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的方式,并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适应社会进步。因此,本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四大模式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中国城市环境问题和城市环保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美荣 《经济地理》1999,19(2):76-81
在中国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的本底上,分析中国城市的环境破坏现状,认为90年代城市环境污染日趋突出,环境问题相当严峻。提出世纪之交,重点抓好城市环境保护,特别是“三废”与噪声治理,是确保中国跨世纪环保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为此,应从战略高度认识、规划和发展中国的城市环保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公私混合经济中,公共支出归宿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具体而言,生产性公共支出更多地归宿于资源禀赋丰裕的富裕人群;社会性支出基于群众呼声和政府社会公平目标而大多归宿于贫困群体;在政府追求高增长的前提下,富裕人口比贫困人口得到了更多的公共支出,如果政府考虑群体呼声和社会公平,则贫困人口得到公共支出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多。基于中国社会经济财政制度特征,利用中国省际数据实证表明,理论模型的三个命题在中国是成立的。建议建立完备的公共支出归宿机制,以均衡激励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成为最大的环境受害群体,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抗争,环保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诱因。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格局,使得农民在与政府、企业的博弈过程中存在资源和力量的不均衡。广泛开展并且行之有效的环境运动是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如食物安全、健康、创收能力、能源保障和居住条件等方面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为了生计,贫困人群直接依赖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使贫困人口生计得到持续的改善、从根本上脱贫,解决环境问题.帮助其提高脱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实施生态移民,特别是将位于生态脆弱区的贫困人口有计划、有步骤地迁移至环境宜居新区,是摆脱生态贫困和人口贫困恶性循环的必要举措,是我国西部落后地区新时期移民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探索。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移民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移民的定位和内涵。围绕生态移民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生态移民三个环节,即原住地的生态修复、安置区的开发与移民的安置以及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探讨了迁出区的生态修复和安置区的扶贫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贫困的定义和测定在思想上最初强调对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物品的支配能力,随后扩大到包括生活标准在内的其他方面,再进一步发展到一种反映对脆弱性和风险的关心、对没有权力和缺少发言权的担心.贫困涵义的扩展加深了人们对贫困和穷人的理解,推动着减贫战略选择,从为穷人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向着为穷人提供社会服务转变,针对脆弱性和发言权制定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为了消减贫困,实施了种种反贫困政策。虽然这些反贫困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目前我国仍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并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这种分布特征,加大了反贫困政策的实施难度。一直以来,反贫困政策的目标都是单独的一个目标,即减少贫困人口,改善贫困人口的条件。2000年,国家为了消减贫困,也为了改善环境,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政策,这标志着反贫困政策的巨大转变,即从单独实施反贫困政策转变为把反贫困政策和环境政策结合为一体,同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文章依据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生态移民政策对移民和环境的影响,探究生态移民政策在实施过程的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5,(9)
当前环境污染和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不公平会加剧社会不公平,进而影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现代生态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要解决环境不公平问题需要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文章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的现状,并指出提高公众参与的建议,主要包括提高公众环境参与意识,加强电子信息化建设,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17.
公众的健康水平受到其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文章利用我国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同时包含生态环境与经济收入因素的公众健康影响模型,检验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状况以及经济收入、收入不均对人口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的健康,而污染治理投入能缓解污染的危害,同时收入公平性比绝对收入水平对健康影响更大。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走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公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20多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但是,目前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发展差距正在成为阻碍我们继续前进的突出矛盾,致贫因素更加复杂,缓解贫困难度加大。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继续实施有利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继续实施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扶持政策,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切实维护贫困人群的基本权益,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益贫式增长是对穷人有利的经济增长,它关注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被认为是有效减贫的最佳经济增长模式。益贫式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减贫的最大动力,但是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高速的经济增长必须配合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实现贫困快速下降。实现益贫式增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经济增长直接提高穷人收入;另一种是通过政府公共再分配使贫困人口从经济增长中间接获益。本文通过对益贫式增长的含义及其实现路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贫困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下个人和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相对贫困下个人和家庭劳动力虽然可以维持再生产,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受到严格限制。消除贫困必须在增加社会剩余的基础上,建立促使更多社会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的社会制度。从劳动力再生产视角看,中国特色反贫困实践是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为剩余劳动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为剩余劳动的转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精准扶贫促进剩余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坚持党对扶贫事业的统一领导,塑造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贫困人口的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有序演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丰富和发展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补偿方式;坚持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的非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