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出行链的居民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活动分析法(Activity-based Approach)是将时间与空间、活动与移动、选择与制约结合起来分析人类行为的有效手段.基于出行链(Tour-based)分析思想,以2007年北京城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次序Logit模型对居民工作日出行的多目的性、交通方式机动化程度的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出行链的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居住空间由中心向外缘扩展,居民出行的多目的性增加、机动化程度提高,扩展至五环以外有所回落;活动时间、移动时间、出行距离对出行链的多目的化、交通工具机动化具有正向影响,晚高峰的机动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出发时间决策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活动安排的制约性(或弹性)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发时间(特别是“错峰出行”)的决策,但多数研究仅考虑工作时间的制约(或弹性),较少从整个通勤链出发分析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以及“错峰出行”决策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实背景,基于2012年在北京市郊区实施的调查数据,尝试揭示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时空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以证实弹性的活动安排是否有利于居民“错峰”出行.研究结论主要有:(1)居民的通勤出发时刻集中在高峰时段;(2)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空间形态、通勤的时空特征等因素对居民早、晚通勤的出发时间决策产生了影响;(3)弹性的活动安排对早通勤出发时间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对晚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将为我国背景的城市时间规划提供实证案例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朱明皓  李捷 《物流技术》2011,(11):113-114,143
在交通出行过程中,仅通过提高道路设施水平无法达到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在基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分析,选取了13个主要的居民出行心理影响因素。公共交通的发展应考虑到居民的出行心理,可以以这些指标作为主要的发展和改进目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交通出行过程中,仅通过提高道路设施水平无法达到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在基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分析,选取了13个主要的居民出行心理影响因素.公共交通的发展应考虑到居民的出行心理,可以以这些指标作为主要的发展和改进目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集计理论,以个人为单位,通过研究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然后应运效用最大化原理,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选择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以南方某城市居民调查结果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并将研究结果应运于交通运输管理、划以及政策的制订,从而达到缓解交通拥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城市居民出行目的地选择为研究对象,建立条件固定效应回归(C—Logit)目的地选择模型。结合我国某城市交通小区城市居民日出行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求解,并描述目的地选择预测流程,解释了影响居民出行目的地选择的诸多因素。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较高的目的地选择预测精度,为从非集计层面研究城市居民出行目的地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21):215-217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迅速增多,人类正面临着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危机。绿色出行对缓解由机动车尾气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具有重要影响,引导城市居民形成常态化和主动化的绿色出行行为已成为必须有效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泰州市社区居民的调查和访谈,具体分析了影响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厘清城市居民通勤出行特征,揭示其内在规律,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调查,综合考虑智能手机信息化效应,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典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的个人属性、家庭现状、住房类型、职住地附近公共交通环境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作用显著,现阶段地铁分担率较低,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覆盖不足;智能手机的信息化效应对公共交通模式较为显著,对居民通勤时间、路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促进职住平衡、减轻低收入群体通勤负担、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丛云龙 《管理观察》2011,(28):24-24
随着居民出行对交通赖程度的加大和城区中心地带土地开发强度的增强,走城市中心区交通堵塞问题日益突出。拥堵收费这种交通措施可以有效的缓解中心地区交通拥堵现象。本文在分析大城市中心区拥堵收费实施条件与方式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交通堵塞收费现象对于居民出行行为以及中心区动静态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提出出行质量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试图从居民的角度提出一套评价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抽样评价、定量评价及定性评价相互综合的方法评价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质量,并以广东清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操作性,根据研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此进行调整与完善。希望能为今后城市交通的政策制定及建设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尚时羽 《价值工程》2015,(10):258-262
交通系统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出行活动舒适、安全、便捷、准时、经济地到达目的地的要求,可以采用可达性这一指标来衡量。现有研究多是从交通供给角度测度可达性可以给交通使用者提供怎样一种服务,不足以从微观角度衡量个体到达某一区位的机会和能力。本文试图从个体出行需求角度出发,运用随机效用理论,将出行者出行行为看成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构建基于居民出行需求的个体可达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居民日常出行既反映城市人口转移与集聚的真实路径,也体现着城市不同空间的使用强度差异。基于深圳第五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研究从出行规模、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三方面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SPSS的K-MEANS聚类方法将市域482个交通小区划分为高热、次热、低热三类区域;由此识别出全市三级出行中心,三条出行走廊和五个出行组团,并将深圳城市出行总结为"多心多廊组团式"空间结构;最后从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区出行空间模式、城市出行中心与建成环境中心体系比较、五大出行组团发展差异等方面总结了深圳城市出行空间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问题逐步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城市的交通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考验,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日渐凸显,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道路的有效监管和维护,是目前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根据我国城市道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对城市道路的监管和保养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问题逐步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城市的交通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考验,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日渐凸显,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道路的有效监管和维护,是目前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根据我国城市道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对城市道路的监管和保养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5.
张黎 《价值工程》2010,29(29):108-109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腾飞,交通作为经济的命脉,无可质疑的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交通系统由于人口的基数和居民的私家车的增多,交通的压力日趋增大,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是本文旨在研究跟探讨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介绍了非线性代数的数学方式来分析和调度交通的车辆,并由此提出了一套利用智能化指导居民出行的优化方案,从而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决策能力,另外,还介绍了一种运用于调度车辆的遗传算法,便于决策者进行参考和配置。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6,(7):190-193
非集计模型的效用函数在实际标定过程中会出现"逆向选择"结果。作为现代信息经济学行为理论的两大重要成果,非集计模型和"逆向选择"行为广泛应用于交通方式选择预测、交通政策制定等领域。本文从两大理论基础出发,通过模型假设过程,对效用函数"逆向选择"的原因作出分析,提出"第一类逆向选择"和"第二类逆向选择"的概念,并提出有效消除效用函数中"逆向选择"的方法。最后通过昆明交通出行意愿调查数据位基础作为案例研究,论证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道路施工管制对于居民出行影响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搜集,应用非集计模型理论及居民出行方式的RP和SP组合数据,建立了交通方式划分的MNL模型,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标定.通过模型拟合度和显著性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单因素、双因素、三因素得到了各种交通方式的效用函数方程,利用该模型对道路施工期间蚌埠市大学城周围居民出行交通方式的分担率进行了预测.实践证明,此模型能够充分考虑到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能够为以后在道路施工期间居民的出行提供一定的帮助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侍非  王晨 《价值工程》2014,(29):105-107
从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等各个方面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探讨其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关系,结合居民出行意愿、路网情况、经济情况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宿迁中心城区居民出行优化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出行信息服务能够便于出行者制定出行计划,减少其出行过程中的时空消耗。为了科学评价居民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对策,从出行者角度对居民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出行信息服务分为出行前信息服务、静态出行信息服务和动态出行信息服务三大类。依据出行行为特征建立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评价指标,通过居民出行信息服务调查来采集实际数据,并利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昆明市居民的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进行了评估。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的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较差,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住房市场化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中观尺度空间作为一种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其功能与空间结构优化对减少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效率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将出行需求作为核心因素,以减少私人长距离出行为导向,结合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街区居民出行行为的数量、类型和频率,指出2km是居民出行活跃程度的临界尺度,该尺度在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大量长距离、高频率的工作出行。中观尺度空间的规划布局应注重2km尺度内匀质的功能混合,将一部分的长距离出行内化于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尺度范围内。最后,从交通与功能空间协调的角度提出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