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何晓春  金少策 《浙商》2008,(10):62-63
武汉城市圈: 以差异化建设两型社会 2007年7月,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2.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并贯彻生态旅游理念.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优势和问题的研究,理清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思路,为"两型社会"建设和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颜军梅  彭光辉  黄镇宇 《商》2013,(11):196-197
物流产业是湖北省、武汉市的重点扶持产业,但物流产业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需要综合考虑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总体需求,需要以新的战略来发展和规划武汉物流产业。本文旨在分析推进武汉在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物流产业战略调整和规划新战略,并提出武汉物流产业实施新战略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立足当前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大趋势,在全社会尽快建立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文明的"两型"生活方式。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央在新时期从国家改革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契机.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是湖北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机遇.  相似文献   

7.
自2007年年底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获批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改革促发展、两型促转型"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市民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点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全民"两型"实践活动,同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城市前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省部共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机遇,建设特设高职院校,是摆在区域内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对接,高职院校要主动在学院建设、人才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课程改革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两型社会"视野下,其改革主要表现为课程建设产业化、课程编制职业群集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大力开设"两型社会"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9.
范晓伟  熊天号 《华商》2008,(16):96-96
继被定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之后,武汉城市圈在07年末又被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并将承担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将通过对武汉城市圈进行SWOT分析,明确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已经出现的和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解决办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面临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刻,武汉城市圈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在构建"两型社会"过程中,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中部发展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在此背景下阐述了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层面,并提出在"两型"社会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与壮大,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取向分析入手,探索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利优势,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友好型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极,这是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是使我国最终走向"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重庆、武汉两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考察,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庆蓝天工程、武汉碧水工程建设的经验,最终总结出对天津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中,外资政策及其外来投资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为更好地发挥外资对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拉动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城市圈的外资政策。武汉城市圈外资政策协调性应包含以下内容:外资政策应充分协调好与外贸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劳工政策等关联政策之间的关系;外资政策应当顺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外资政策应在圈内外实行非歧视性待遇;外资政策应在圈内各城市间保持协调统一;外资政策应当紧扣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升  刘媛 《商场现代化》2009,(23):67-68
武汉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更有着百湖之市的美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较为丰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旅游业曾一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旅游环境污染,旅游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日益明显。在武汉竭力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应探究如何武汉旅游业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应对方略,加快旅游这一世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产业在武汉的发展,促进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结合武汉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新方案的实施,提出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需要选择一个新模式的思路,并将其目标定位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打造出具有区域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五大中心。  相似文献   

17.
结合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两型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是两型社会的建设的关键,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即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优化产业结构这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利于突破“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潭约束瓶颈,减轻“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基于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升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应明确发展思路,转变发辰现念,加快产业调整,加强市场监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还应加快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开展田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武汉全面实施中部率先崛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将给武汉餐饮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快发展现代餐饮业,对于打造武汉中部食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武汉餐饮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一、武汉餐饮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1、改革开放起始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并以武汉城市公共导识系统设计为重点来解读武汉城市视觉信息和城市设计.通过武汉城市公共导识系统设计来解析并建立起武汉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应用体系,为武汉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创建武汉文明城市和“两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