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9月21—25日,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如期举办。今年恰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10周年、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年。在这种新的背景下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届博览会围绕"科技合作"主题,举办了中国—东盟科技部长会议,并围绕技术转移、金融、  相似文献   

2.
《广西经济》2014,(9):9-9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9月15日分别会见前来出席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国家副主席本扬、缅甸副总统年吞、泰国副总理兼外长他那萨和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平明。在会见李显龙时,张高丽欢迎李显龙访华并代表新加坡作为主题国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转达了李克强  相似文献   

3.
正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绿城南宁,喜迎盛会。9月16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主题国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国家副主席本扬,缅甸副总统年吞,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他那萨,越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范平明,文莱工业和初级资源部部长叶海亚,印尼贸易部副部长巴尤·克利斯纳穆迪,马来西亚贸工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报道》2015,(3):41
马明强任职期间,中国—东盟中心知名度不断提升,真正成为中国与东盟的政府间机构,积极促进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投资、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1月20日,中国—东盟中心邀各界同仁与朋友相聚于中国—东盟中心东盟厅。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向到场嘉宾表达诚挚谢意,感谢来宾在其自2011年起担任秘书长一职任期内对中国—东盟中心各项工作、活动和项目的大力支持。马明强还表示,感谢向他个人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他们的帮助使秘书长能顺利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过去  相似文献   

5.
高航 《中国经贸》2007,(11):16-16
10月31日下午,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组委会在南宁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介绍第四届博览会和峰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李金早宣布,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6.
第五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于今年10月22日~25日在广西南宁举行。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推动经贸合作,促进多边贸易,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博览会举办五年来,加快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了经贸合作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东盟视窗     
正|声音|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展览内容和服务功能上提升和优化,结合今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博览会将新增文化展,展示中国-东盟文化精粹、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等内容,打造双方文化交流新平台。——3月6日,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郑军健表示2014中国—东盟博览会将新增文化展。我们将看到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和金融的融合更为深入。——3月13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助理局长梁新松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报道》2014,(8):35-35
7月22日,国新办举行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筹备情况新闻发布会。商务部亚洲司司长陈洲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2014年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在过去的十年里,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逐步加快,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互信正在加强,贸易增长也在加快,经济融合也在加深,可以说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道》2014,(7):42-43
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东盟合作"黄金十年"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盛会。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以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面向全球开放,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迄今已走过"黄金十年",备受瞩目。当前,中国—东盟博览会继续深化共办共赢,促进友好交流和政治互信。  相似文献   

10.
《中亚信息》2012,(Z3):10-11
尊敬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马尔代夫总统瓦希德,柬埔寨首相洪森,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塔吉克斯坦总理阿基洛夫,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乌鲁木齐,共同出席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今天,近90位亚欧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政要、1000多位中外嘉宾莅临开幕式,充分反映出亚欧国家增进了解、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的良好愿望。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本届博览会和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  相似文献   

11.
16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张高丽表示,中国和东盟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人文相通、商缘相联、利益相融,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双方关系;坚持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愿与东盟携起手来,进一步打造健康、稳定、富有活力的中国-东盟关系。  相似文献   

12.
程群  潘强 《广西经济》2014,(9):14-15
正火红金秋,硕果飘香。9月19日,为期4天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其永久举办地南宁落下帷幕。友谊、合作、发展、繁荣。4天来,本届博览会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13场高层论坛、2000多家参展企业、5.7万参展参会客商……围绕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海上合作、金融合作等重点领域,博览会举办了系列投资促进活动。中国—东盟"钻石十年"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道》2015,(2):35
中国—东盟中心成立三年来,在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新闻公关等领域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2014年12月22日,中国—东盟中心在北京举行招待会,庆祝中心成立三周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缅甸(东盟轮值主席国)常驻东盟代表敏伦大使、中国驻东盟大使杨秀萍、东盟国家驻华使节或代表等400余位嘉宾出席招待会。张明副外长祝贺中国—东盟中心成立三年来,在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位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举办地广西首府南宁市北郊30多公里,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载体、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贸》2008,(17):18-18
第五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于今年10月22日~25日在广西南宁举行。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推动经贸合作.促进多边贸易,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博览会举办五年来.加快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了经贸合作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2004年3月,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被广西选定为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以工业制造为主的开发区,当时挂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牌子,其前身是国营广西武鸣华侨农场。1960年以来,武鸣华侨农场安置了东盟(除文莱外)9个国家1万多人,是国务院侨办9个重点联系单位之一。从2005年12月起,中国—东盟经济园区被国家发改委核名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级展会之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广西与东盟十国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寻求合作的平台,文章就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制证的服务环节,从咨询、翻译、环境、承诺及人员等方面探讨细节化的专业展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1月2日,首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在重庆举行。峰会由中国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百余位中外嘉宾在重庆共同探讨打造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新典范,以金融合作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会议期间,46家中国与新加坡双方主体共达成了36项合作协议,并签约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投资基  相似文献   

19.
正4月21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和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推介会在北京举行。裘东耀在致辞时说,新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迎来新机遇。宁波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更大力度、在更宽领域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交流。希望嘉宾朋友们一如既往地看好宁波,支持宁波承办好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建设好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与我们一起推动中东欧商品在宁波展销,我们诚邀中东欧国家客商来宁波发展,大家携手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20.
《广西经济》2014,(9):10-11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绿城南宁,喜迎盛会。9月16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