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国外商贸中心的产生发展以及对商贸中心未来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全球经济的角度审视商贸中心的作用。我国目前应进行商务中心规划建设的大城市带仅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发展带等。规划建设商务中心的方针应是一种政府行为。商务中心开发应从单纯房地产开发提高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国外商贸中心的产生发展以及对商贸中心未来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全球经济的角度审视商贸中心的作用。我国目前应进行商务中心规划建设的大城市带仅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发展带等。规划建设商务中心的方针应是一种政府行为。商务中心开发应从单纯房地产开发提高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伦敦的发展,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脉络。它的今天,就是北京、上海的明天。大伦敦城市演变及大伦敦的规划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大城市规划有三大启示,即尊重市场作用,建设大城市;加强土地开发强度,建设紧凑型城市;战略规划指引,避免过多的规划控制。  相似文献   

4.
乐清为温州市北翼副中心,目前城市现状总人口已经达到了大城市的规模,但是城市建设的标准还未能达到大城市的建设要求,本文从“拉框架、强功能、提品位、优环境、保落实”等五个方面论述如何推动大城市建设,而且也要认清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现过程中,必然需要一系列实施保障措施,以健康有序地推进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周丽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3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我国城市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的结论,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一般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没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其编制内容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容繁杂。从编制时间看,总体规划从编制到审批周期过长,大城市一般需要4~5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王娟 《商场现代化》2009,(21):75-76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大城市人口规模过大、中小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不足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我国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小城市不仅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城镇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其吸纳城市人口的主体。从许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来看,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和流动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十五”规划提出城镇化战略 ,至2002年末 ,我国城镇化率达到39.09% ,已超过1998年世界发展中国家38.4%的平均水平。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心仍在东部 ,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超大城市群现象。一些大城市正积极开展城市现代化建设 ,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卡里诺模型和1990-2001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分析全国222个城市的城市聚集经济以及城市规模效率,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化经济程度差异.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城市规模效率不一样,尤其是传统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化经济并不明显,而新兴工业城市的城市化经济较明显.本文还发现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并不明显,而大中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明显.并且,东部地区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中部地区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西部地区特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祁梦华 《商业时代》2003,(10):16-17
“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加速发展经济,造福子孙后代。”成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工作中一项突显政绩的持久性发展“纲领”。目前,到处可以看到各大中小城市拆迁、扩路、建市场、修广场、拓新区的城市建设大军“一片欢腾、浩浩荡荡”大会战景象。在我国近几年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拉动内需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速。  相似文献   

12.
周丽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3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我国城市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的结论,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该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富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的新颖,也体现在所选取变量的综合性。该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测量我国各级规模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益,突破了过去利用线性回归和人均指标来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传统方法。在…  相似文献   

13.
争鸣     
仇保兴:我国城市不应抛弃自行车仇保兴在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年会上发言时说:车辆的急剧增加,不仅使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愈演愈烈,也给能源供应、城市建设等提出了严峻挑战。他说,在中国一些城市取消自行车道的同时,一些原来没有自行车道的国外城市越来越重视自行车道的建设,一  相似文献   

14.
CBD的建设成为当代大城市中心区建设与改造的重点,通过对CBD概念、特征和发展阶段的简单描述,着重引出CBD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分别从城市天际线、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和城市主轴线三个方面阐述中央商务区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在学习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就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应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会议提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频发,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对低碳发展道路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许多超大城市发展的议题。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急需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超大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并衡量已取得的成就,对超大城市绿色低碳未来发展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一个针对我国超大城市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选取了我国三个经济区中较有代表性的三个超大城市天津、上海、广州进行对比,对我国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即我国超大城市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要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城市生态建设投入、加强城市文化发展、降低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的发展,地铁建设在我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铁的开通不仅提升了城市交通的便利性,而且形成以地铁为轴心的商业带。而城市地铁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将会改变整个城市的商业结构。随着武汉地铁网络的快速发展,将会对武汉城区的商业圈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武汉地铁为视角分析城市商业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提速的阶段,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仅容纳了大部分城镇人口,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载体。由于一些城市的发展缺乏规划,出现了日益恶化的各种典型性城市病以及日渐突出的非典型性城市病。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挑战,要求提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对策,以构建和谐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9.
对世界各地一些大城市出现的中央商务区(CBD)现象,仅仅从城市地理发展的角度理解是不够的,CBD形成与发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分工特别是企业内部职能分工在空间位置上的集中表现,也是产业社会分工尤其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而协同作用的结果。文章指出,一个城市CBD能否形成,能否发展,不是单靠地方政府所能“推动”和“做大”的,其形成和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2004-2014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比较不同规模城市间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城市公共支出规模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公共支出增长弹性远小于1,即人口增长并不等比例带来公共支出的增长,说明城市公共支出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研究还发现,在人口增长过程中大城市的公共支出弹性平均仅为小城市的1/2,表明大城市公共支出的规模效应强于小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集聚程度和外来人口因素会通过不同机制来降低城市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并且这种机制在大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的情况下依然成立.大城市在公共支出方面具有更高的规模效应,即使在考虑大城市人均公共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大城市在吸纳新增人口方面也更具成本优势,因此鼓励人口向小城市集聚可能会耗费更多的公共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