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为对象,综合运用VSS指数和TCI指数进行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汽车产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有助于提升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运用计量回归分析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加深促进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是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没能促成中国汽车产业国际价值链地位迅速提高,主要因为相关科技投入及配套设施不充分,这是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阳结南 《科学决策》2022,(2):132-143
汽车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产业安全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文章基于产业安全的涵义和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安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构建指标体系量化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安全度,提出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邱华桢 《开放潮》2006,(11):30-31
早在2003年我国全年汽车产量就已位居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目本和德国,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俨然是汽车生产大国。而从汽车产业竞争力来说,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仍有待大力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着想解决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的弊端,提升竞争力,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梦想,产业集群之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全球汽车产业出现的新特点,分析了跨国汽车公司在我国产业竞争中的投资策略,结合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指出自主研发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王青 《中国经贸》2009,(17):66-68
在博世、克莱斯勒和通用等公司相继申请破产保护之后,世界汽车产业进入调整期的态势更加明显。在世界汽车产业的大调整过程中,传统汽车及零部件产能将更多地向中国等地转移,进一步影响中国的汽车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6.
田佳 《中国经贸》2012,(6):24-24
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五十多年历程,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截至2006年12月,已建成了一汽、东风、上海等重点企业集团和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研究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利于发现中国汽车产业集团建立和运行的规律。也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7.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牢牢地掌握汽车产业的控制权。但是,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面临国外跨国汽车企业的冲击,中国汽车产业的“空心化”问题突现出来,它不仅影响到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问题,甚至也与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安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鲁强  余伟萍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72-174
汽车工业的发展一共有三种战略模式,即完全自主发展模式、完全开放模式和自主开放模式。中国轿车产业走的是一条以市场换技术的自主开发模式,更偏向于开放;中国载货汽车产业走的也是自主开放模式,但是更偏向自主开发。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下,中国载货汽车产业必须加快载货汽车产业集团化、规模化战略变革,加大技术更新和研发投入力度,加强载货汽车品牌化和国际化战略,才能提高载货汽车产业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欧盟新成员国FDI对汽车产业重组的作用。研究发现,汽车产业部门的FDI成为这些国家支撑经济增长、出口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东道国汽车产业的重组。但是FDI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欧盟新成员国处于全球汽车产业链低端的局面,并据此提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气候危机、能源安全和局部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各国积极加快氢能源推广应用。在氢能源应用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靠零排放、零噪音和节能环保等优势,逐步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中日两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上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各自拥有不同的发展优势。作为先发国家的日本,具有技术先进、产业协同度高及国家战略重视等优势;而刚起步的中国,在市场需求及加氢气站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两国除了自己所面临的个性问题外,依然存在核心技术瓶颈、成本过高和市场规模尚小等共性问题。那么,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总结日本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本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而面临一定困境的日本,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可以解决一些发展困难问题。因此,分析中日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状况、优势及日本经验,探讨中国可向日本借鉴学习之处,以便进一步展望未来两国为解决困境探寻可能交流合作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汽车业界已经达成共识,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再是该不该的问题, 而是上升到如何执行的层面。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是实现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赶超国际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据预测,2012 年前后将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高潮,未来10?20年将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国要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后来居上,就需要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扶持上下更多的功夫。越早重视研发新能源汽车,也就越早掌握着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先机和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汽车产业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以后,在2009年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究竟如何应对危机所带来的市场冲击?业界普遍认为:变革,是汽车产业冬天里的一把火。但是,变革与调整中的主轴或灵魂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结果表明:(1)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一般;(2)近五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其原因既包括汽车行业自身的特性,也包括市场竞争加剧、经济结构调整和政府过度干预等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宋紫峰 《宁波经济》2014,(10):44-46
从未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来汽车产品、生产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的“三个变化”,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实现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及边界重构,并且深刻改变汽车在人类经济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最终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发生革命性、颠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外汽车产业组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美、日、德汽车产业组织模式分析和对其经验进行集中借鉴的基础上,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组织问题和汽车产业结构问题,分析产业外部机会与威胁,比较中外汽车产业组织的特征,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三种适合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业务纽带连接的生产领导体系、混合的生产协作体系和汽车产业的扩展企业。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轿车产业,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汽车厂商的目光,这些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凭借这些跨国企业提供了技术、硬件,以及产能上的保障,中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生产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一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2002和2003年两年,中国轿车产量急剧增长,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也随之进入超高速发展时期,从2004年开始,中国汽车产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也放缓了前进的步伐,整个市场进入一个稳定且快速的增长阶段,2005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整体规模达到了624.3亿元,销售额与2004年的同比增长高达36.3%。  相似文献   

17.
《现代乡镇》2005,(11):12-13
花都汽车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跃升为花都第一大支柱产业,使花都成为广州市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被汽车界的专家认为是“目前中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工业最适宜投资发展的区域之一”和“汽车产业链最完整、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作为花都汽车产业集群区的广州花都汽车城迅速崛起,并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首个汽车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到了反思和考虑汽车产业发展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关头。这是因为:(1)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拉动力量之一,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基本确立。在这个阶段,重新考虑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  相似文献   

19.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暨《2012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正在拉大.  相似文献   

20.
俞斌  刘慧敏 《浙江经济》2005,(11):42-43
我国加入WTO以后,汽车产业面临着跨国汽车集团更为严峻的挑战。浙江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区域,不仅有生产企业20多家,而且汽车消费增长居全国前列。因此浙江的汽车产业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生存和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的历史与现状、生存与发展,经济型汽车的特点、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全球汽车市场竞争的态势,以及浙江特有的人多地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