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乡镇财政制度安排演变过程的回顾,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剖析了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属性与传导机制,认为乡镇财政制度的变迁是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表现为制度不均衡-强制性变迁-新的制度不均衡-强制性变迁过程.提高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效率,首先要增强要供给的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要考虑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推进原有制度集合中的各个制度同步变迁.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为何及如何发生?已有的诸多相关理论虽富于启发性,但忽视了制度需求的显示难题,留下了制度供给的诺思悖论,从而未能揭示制度变迁的动力学.本文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互动的角度构造了一个新古典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其中,退出-呼吁动态刻画了制度需求,而制度绩效位差造成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制度竞争刻画了制度供给.在对退出-呼吁动态的响应中,制度竞争通过发现效应、创新效应、扩散效应和保障效应推动了制度变迁.这一工作有望为分析制度变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区域特殊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变迁相对迟缓,而且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比其他贫困地区更强,加上扶贫委托代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其扶贫效率较低;同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的变迁多为强制性变迁,没有经过从诱致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的转变过程,而且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其非正式制度存在较大摩擦,使得扶贫制度变迁的适用性较低.应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制度的变迁速度;引导与鼓励诱致性制度变迁,增强制度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优化扶贫开发委托代理制度,实现“权责利”统一,提高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4.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动态发展导致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性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相互兼容的,因而这种制度变迁具有很高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5.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无论哪一种制度变迁方式,意识形态均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到一致的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工具.它能修正个人行为,从而减少或克服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促进制度变迁的实现,减少制度变迁构成中的交易成本,它必须具有灵活性、崇尚创新性、敢于纠错性和不断开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而由政府主导的中国股票市场,其制度变迁无疑是强制性成分极高。本文从发行制度、流通制度以及对外开放制度三个方面简要的分析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基本条件和运用原则,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完善国有企业制度的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爱云 《全国商情》2009,(5):74-75,77
制度竞争是制度变迁的外在因素,制度变迁遵循路径依赖.制定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总体上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会计国际协同问题,本文利用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阐释在国际协同背景下会计准则的演进,并就完善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农地制度及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性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由"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城乡二元的整体性制度安排演变而来的,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必须进行整体性变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出发,通过构建农地制度及相关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性变迁模型,可以揭示其整体性变迁的内在机理和创新路径,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制度变迁中的四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即所谓“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所谓“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从其层次来分,有基础性制度安排与次级制度安排:从其主体来分,有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从其途径来分,有制度移植与制度创新;从其方式来分,有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制度变迁,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