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公众手中闲散资金激增,人们都想寻找渠道将自己的资金投入运转以增值。但目前我国个人投资特别是金融领域投资的门槛高、种类单一、回报有限且存在风险,导致各地地下资金市场的萌发。各类涉案人员广、金额巨大的集资诈骗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对集资诈骗罪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集资诈骗罪中,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行为人的客观方面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且能够反映并证明主观方面,因此,正确认定集资诈骗罪的客观方面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金融犯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诈骗方法实施的主要侵犯财产权益的行为,即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的“金融诈骗罪”,如集资诈骗罪;另一类是以其他方法实施的主要侵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即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司法实践中,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何区别,非法占有的目的如何认定;贷款诈骗罪中的“其他方法”如何理解以及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如何处理.笔者就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有关案例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刑法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3.
目前,严重的非法集资行为往往被定为集资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是这样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设立非法集资罪。通过分析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立非法集资罪的必要。同时,对非法集资罪的设立思路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集资诈骗罪的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芳 《经济论坛》2008,(4):134-135
一、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罪的基本点 (一)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对于集资诈骗罪来说,如果立法上不明定和限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则往往难以将上述犯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胡学相 《经济师》2004,(12):52-53
合同诈骗罪在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存在着诸多难点。合同诈骗罪在主观方面的认定要审查行为人有无履约合同的能力和是否提供担保 ,同时还要审查行为人利用合同所获取财物的去向。对于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文章提出了具体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2)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是常见多发性犯罪,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的认定却颇多分歧,从而造成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的混乱和司法裁判的不统一。文章从法理的角度,对恶意透支性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进行了分析,力图正本清源,还"持卡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刑法对合同诈骗罪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化,加上相关司法解释的滞后,对于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争议。因此,就合同诈骗罪的概念、特征、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及合同纠纷的区别,和司法实践中特殊问题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和惩处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8.
票据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罪中常见罪名,但是由于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存在诸多分歧,导致执法困难。关于票据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否定说"与"肯定说"。票据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内涵不包括非法占用,其认定应注意司法推定方法的运用",非法占有目的"有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但需要注意反证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王鹏祥 《经济师》2006,6(4):73-74,77
信用卡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立出来的新型经济犯罪,它在保留了普通诈骗罪的一些共性特征外,又表现出自身特有的个性,这种个性主要体现在其犯罪构成的特殊性。鉴于本罪认定过程的复杂性,对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着手问题、罪数问题、共犯问题)作了剖析,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该罪的认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信用证诈骗罪日益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的信用证诈骗罪发案率逐渐提高,危害也越来越大;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为此,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信用证诈骗罪的构成与认定问题,成为完善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律法规,打击信用证诈骗罪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信用卡诈骗罪在如今发生率越来越高,同时,其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给其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带来了困难。本文对信用卡诈骗犯罪进行定义,并分析其特点,促进司法部门对相关行为的认定,进而降低这类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林统 《经济研究导刊》2010,(26):191-19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活动越来越活跃,然而,受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一些金融领域出现了"真空地带",金融犯罪日益严重。从某种程度上讲,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已成为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阻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于司法实践部门对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的认定存在不同认识,为准确打击犯罪,通过对贷款诈骗罪立法演变的分析,对贷款诈骗罪在司法实践认定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些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民间借贷时常引发犯罪行为,这是民间借贷利率管制和高利贷入罪的重要理由。本文采用中国裁判文书网刑事一审判决书的犯罪数据,基于民间借贷利率上限调整和高利贷入罪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对犯罪的影响。结果显示,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提高会增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和赌博罪,而高利贷入罪不但没有遏制民间借贷相关犯罪,反而增加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强迫交易罪和敲诈勒索罪。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对民间借贷相关犯罪和高利贷入罪所引发的犯罪具有抑制作用。基于溯因推理,对于这三方面事实的最佳解释是,民间借贷引发犯罪的重要机制在于民间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防治民间借贷相关犯罪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应是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比大陆法系学说和我国学者的观点,提出的观点.再通过一个具体案例中的盗窃罪和诈骗罪来探讨在具体案件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最后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正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诉讼欺诈行为,无论是作为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还是独立成罪,探讨其罪刑关系的基础问题对于立法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从犯罪本质出发,诉讼欺诈行为侵害了双重法益;从法益保护优先性角度考虑,由于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罪在手段和目的上应当存在着牵连关系,因此在立法上应综合考虑对不同法益的保护方式,通过增设诉讼欺诈罪、并与诈骗罪择重处罚来协调罪刑关系。同时在定罪量刑中尚需解决好犯罪完成形态及共同犯罪等犯罪形态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诈骗罪是常见多发类犯罪,犯罪分子狡诈多变,认定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较为困难。然而任何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是通过客观行为加以外化和表达,就已有的事实证据对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分析,是推定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依据。通过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诈骗犯罪行为人客观表现的分析,推定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希望能够从实证角度对诈骗罪主观方面的认定提供一定的方法,为司法实践作参照。  相似文献   

17.
涉众型民间债务违约事件司法处理的难点主要在于非法集资与合法民间借贷的性质界定以及刑事定性后出现具体处理上的刑民交叉现象。本文认为,对非法集资的刑事认定宜聚焦于"扰乱金融秩序"的实质要件设置专业审查程序严格把握,非法集资的刑民处分则应统合于衡平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8.
江河 《经济师》2006,4(4):23-23,103,142
诈骗犯罪由来已久,起源较早。其直接侵犯的是财产所有关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各国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运用刑法武器严厉打击这种犯罪。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商品生产、流通等领域以及资金市场中的诈骗犯罪活动十分突出,同时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现行刑法虽然对诈骗犯罪的规定很完善但立法规定毕竟是有限的,实践中对诈骗罪的认定仍存在许多疑难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与诈骗罪定罪量刑相关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立法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9.
张军 《经济师》2020,(1):114-115+118
经营性非法集资涉案资产是指由公安机关在办理非法集资案件过程中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方式追缴,经检察院审查、法院审判认定的,与案件有直接关联关系的能够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涉案资产。当前经营性非法集资涉案资产面临着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立法上的碎片化,处置工作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涉案资产流失和贬损,追缴、处置措施和程序缺失等难题和困境。在下一步的处置工作中,应充分借鉴吸收实践经验,致力于完善立法,坚持统筹推动、分工协作、依法、科学、统一处置等原则,坚持创新思维,克服现实困难,深入推动经营性非法集资涉案资产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20.
马春娟 《经济师》2004,(5):64-64
合同诈骗罪和金融诈骗罪的 8个罪名都是从传统的财产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 ,通常都使用了合同这一手段 ,是司法实践中容易混淆的问题 ,只有正确划清它们的界限 ,才能做到打击合同诈骗活动 ,维持社会金融秩序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