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银行信贷是最主要的信贷形式,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良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银行可以通过信用信息共享来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坏账损失。因此,征信体系的出现是信贷市场成熟的标志,也是借贷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动态的博弈活动也会影响到信用信息共享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进程中,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扩大消费金融市场的瓶颈。本文介绍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现状与短板,总结了国外发达消费金融市场的征信经验,并从体系构建、法律规范、信用惩戒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个人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个人信用又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通过构建一个博弈模型分析个人信用是如何通过交易者双方一次性博弈、重复博弈和信号传递而形成的。基于此,在交易者双方中引入政府个人信用监督机关,构建出有个人信用监督机关的博弈模型。基于对以上博弈模型的分析,提出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征信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政府进行商业领域信用分类监管的可操作性变大。目前已建成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仅仅以金融机构作为数据来源,以企业借贷信息为评级标准,缺乏对行业的分类以及企业其他关键信息的搜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政府进行商务领域信用分类监管的总体目标探究数据库建立目标及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5.
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蓬勃兴起对传统的征信体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大数据征信凭借自身海量资源和数据深度挖掘等独特优势,正在成为发展信用经济的新标准。文章以蚂蚁金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技术背景和征信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及创新。通过蚂蚁金服的大数据征信实践得出大数据征信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和征信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已逾6年,其组织结构基本完善。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民间借贷活动,民间借贷活动由于其隐蔽性和随意性,使得活动中产生的征信信息很难被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所记录,温州民间融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为规范民间借贷市场而设立的一个机构。本文将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心"推动个人征信体系完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信用危机是这次危机的实质,而征信才是维护信用和金融系统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在回顾我国征信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暴露出的征信问题,分析了我国现有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稳步发展,中国相关的信用报告行业也在不断涌现和发展。本文对国内首批成立的征信机构——蚂蚁金融下的芝麻信用进行研究,对其现有的征信体系和模型进行一定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实际,来分析芝麻信用的使用价值与未来发展前景,并针对芝麻信用中存在的现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新概念,即金融体系要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提供全方位的、高效率的、高品质的金融服务。当前,"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超过9亿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金融却困难重重,如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少,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现代化征信体系未建立等造成农村金融高门槛、高风险、低效率、低信用、借贷难等问题。因此,根据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困境,提出通过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设计适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互联网征信系统加强农户金融意识与互联网技能培训等建议,以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效融合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4)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P2P等一些网贷公司频频爆出坏账、跑路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日益突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诱发风险暴露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我国滞后的信用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及其征信体系发展现状,从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金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消费金融不断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消费金融出现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消费金融的作用、推动消费金融的转型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议题。基于消费金融的概念界定,分析了发展消费金融的作用及意义,结合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新趋势。当消费金融日益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及消费者的金融教育,鼓励金融创新,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进一步推动消费金融的转型,从而引导互联网消费金融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我国个人征信现状;发现存在缺乏系统的个人征信评估标准、个人征信档案的隐私保护力不够、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导致的社会大众的信用意识较低等问题;进而从个人信用意识的提升、法律法规的完善、信用机制的提升等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信用体系的发展是重要一环,而征信体系建设是信用体系的核心内容。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速发展个人业务的背景下,只有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步伐,才能促进消费信贷等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进而促进经济与金融快速健康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本文通过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国外发展及国内实践的分析,最后提出关于发展个人征信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信用问题的严重性,我国也在不停地对不成熟的信用体系进行全面完善。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与第三方支付的高速发展,在改变传统消费模式的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信用数据。现在仅靠银行政府的单方面信用收集是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纳入国家征信体系无疑是大势所趋,也是为全面健全信用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危机凸显,而货币政策依然从紧,中小企业融资举步维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片面而低效,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进行有效融资。要想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必须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监督氛围,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优化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安全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16.
隐性、显性和关系契约这三种重要的契约形式一直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作为一种典型的民间金融形式,信用轮储协会(Roscas)包含了这三种契约形式的经济学特点。在不同时期信用轮储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我们将从制度和福利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经济现象,指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制度分析中,我们采用博弈论的框架,采用三种类型的委托-代理模型对借贷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借贷双方的简单和重复博弈分析,找到纳什均衡的激励契约,并从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契约的特点。从而得到风俗、习惯对于信用轮储协会有决定作用这一结论。在福利分析中,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得到:引入信用轮储协会机制后,确实可以改善人们的福利水平,从而证实了这一金融中介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护信用消费者的权益,促进信用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信用消费法律体系迫在眉睫。该文从消费者信用征信及消费信用合同两个方面,对我国消费信用的法律规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银企博弈模型分析中小企业贷款现状。在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着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由于中小企业中劣质企业占比重较大,银行有理由在信贷决策时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约束;其目的是促使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因此,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征信社会,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银行授信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逐步建立和完善P2P网络借贷行业监管过程中出现的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及政策风险,为了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可以通过对P2P网络借贷双方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来研究提高监管系统。本文以国资背景的广西金投互联网金融为例,通过建立互联网金融借、贷、监等多方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研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政策的制定和P2P平台相关规则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军 《商场现代化》2006,(8):286-287
构建金融征信体系的根本原因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然而,人们担心侵害个人隐私权。各国征信法律制度都是在保护隐私和市场效率这一矛盾的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美国模式看重交易自由,认为牺牲一些隐私是融入并享受信息经济应付出的代价,采取分散立法模式;欧陆模式看重人格尊严,认为在充分保护隐私权的基础上才能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采取统一立法模式。中国应借鉴各国经验和教训,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商业信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