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商业行业的三大类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均面临互联网金融的挑战,特别是同质化竞争程度较高的存款类业务面对余额宝类业务挑战较大。互联网金融以支付宝为代表,通过第三方支付类业务为起点,在促进网络购物业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业务拓展到金融产品销售、网络贷款业务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未来的趋势,将是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开始对传统金融进行不断的渗透。2013年,互联网基金余额宝的突然出现,将低门檻理财业务推到大众面前,拓宽了大众理财的渠道。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银行的信息数据库;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的真实价值;努力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重视信息科技;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  相似文献   

3.
传统金融分业经营和信息不对称的业务模式,难以满足实体经济中的融资需求。从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信息金融、平台金融和碎片金融的创新来看,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服务人群的扩大、产品类型的多样和风险管理的个性化。本文从金融发展的三根支柱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分析,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打开了以互联网平台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以互联网征信为核心开发出更多种类不同风险匹配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与定制化也丰富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人们的金融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平台、互联网理财等主要模式为主的互联网金融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业的垄断地位。文章从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产生的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尤其在支付结算和信贷融资方面的冲击最为明显。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和冲击,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提供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下的革新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普及并被广泛运用,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比如阿里小贷、余额宝、移动支付、手机银行以及网上银行等这一些金融创新业务已经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此,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正式形成。因为互联网金融的飞快发展,对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对于银行的冲击性已经日益凸现出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社会中不断的发展并壮大,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甚至有可能因此使商业银行的运营格局以及经营模式都发生改变,所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解并加以研究是具有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接入包括金融在内的众多领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会资金的融通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融资脱媒、资产管理脱媒、支付脱媒正加速形成。互联网金融的加快发展,对传统银行金融业务,尤其对以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代表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文章从加快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向智慧银行转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金融机构线上平台、P2P、第三方支付等服务形式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涵义的分析与梳理,深入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原因,并针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金融行业也得以不断发展,并且发生很大程度变化,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发展。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金融业严峻挑战,受到很大程度影响。为能够使现代金融得以更好发展,应当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以便能够更好应对,进而保证金融行业更加稳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金融需求。寻求更加方便快捷及安全的金融模式已经成为当下金融行业发展的重点。同时,随着网络购物及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各类金融支付模式已经成为支付的主要模式。同时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浅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不同之处,同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之处。笔者阐述了对于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并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文认为,金融业发展进入政策机遇期,互联网金融地位合法化,传统金融加速与互联网融合,移动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宄互联网金融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经营模式等几个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提出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兴起.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金融模式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交易的现象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和金融两个行业的产物,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支付宝、微信转账、网络理财、P2P融资等金融服务已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理财方式、消费模式。因此而来的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等传统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研究商业银行受互联网影响程度对民生及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蓬勃发展带动行业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财富的累计必然带动理财方式的需求不断攀升,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顺应背景的先机下不仅金融模式产生新的内容,理财方式还发生了显著的变革。本文对传统理财方式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理财方式进行研究,分别具体地介绍传统理财与新型理财方式现状、表现方式、特点,以及互联网金融出现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与改变,为日后传统金融更进一步改革和互联网金融理财弥补缺漏,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是金融行业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不仅颠覆了传统银行业的支付、理财和贷款交易方式,而且对传统银行业贷款渠道、流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和主要的盈利手段,都依赖于贷款业务。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为出发点,提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卿涛 《商业科技》2014,(17):127-12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也不断的加深,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即将从互联网金融概述的角度开始阐述,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特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进而再以余额宝为例,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基金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其通过信息透明化、操作高效化、安全保障化等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者与企业融资者进行对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努力成为我国金融服务的有效补充。我国互联网金融异常火爆,企业要想在互联网金融中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就必须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历史和现状,才能够把握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并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文认为,金融业发展进入政策机遇期,互联网金融地位合法化,传统金融加速与互联网融合,移动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相互融合,传统金融业务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信贷业务还是存款业务上,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变。为此,广大商业银行从业者应该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立足网络金融视域,为商业银行业务的优化凝聚发展助力。本文围绕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价值、表现特点、具体表现及改进对策展开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