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审计证据准则中的认定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豪 《财会月刊》2007,(11):57-58
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新审计证据准则”)与旧审计证据准则相比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其中,对认定概念的进一步说明是新审计证据准则最大的变化,本文试图对这一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审计证据准则的七大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公开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与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修订,《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1301号)取代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第5号)。原准则由总则、一般原则、取证方法、附则四章组成;新准则分为总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附则五章内容。补充了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一章。从具体内容来看,新旧准则在审计证据的概念、审计证据的范围、审计证据的评价、获…  相似文献   

3.
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新审计证据准则")与旧审计证据准则相比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其中,对认定概念的进一步说明是新审计证据准则最大的变化,本文试图对这一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谢盛纹 《财会通讯》2007,(10):58-59
一、审计证据相关性的界定审计证据相关性是审计证据的关键特征,不具备相关性的审计证据对待证认定的证明是毫无用处的。在审计准则中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意见。适当性内含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审计证据的基础,它涉及证据的收集与评价,是审计人员做好审计计划、编好审计方案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一、新审计准则下的风险评估特点20世纪下半叶起,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呈现国际趋同的大趋势,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由此带来了更加复杂多样的审计风险,这些都迫切要求大力改进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增强审计的有效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适时地对原有的准则作了一系列重大修订,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风险与报表总体及账户余额(认定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原有审计模式相比,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通过深入剖析被审计…  相似文献   

6.
审计证据是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决定的支柱。没有客观、真实、可靠、合法的审计证据做支持,就不可能作出受法律保护的审计结论。审计证据是规避审计风险的基础。 本文结合《审计证据准则》发布三年来的审计工作实践,对审计证据的收集、认定等问题提出意见,供审计同仁参考。 一、如何收集数据量较大且相同的证据 我认为审计证据的客观性,体现在所列违纪事实的取证应当是原始凭证。即账页、会计凭证、原始票据  相似文献   

7.
在审计工作中.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收集和整理审计证据:要形成任何审计意见和决定都必须以充分的证据为基础。否则,审计文书就不可信赖。因此.审计证据是审计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学《规范》,对《审计证据准则》“第三条”谈点个人学习体会与粗浅认识,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基于动态评估过程技术的风险导向审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适时地对原有的准则作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订(IAASB,2005):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风险与报表总体及账户余额(认定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原有的审计模式相  相似文献   

9.
审计复核是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工作失误的有效途径。通过复核可以对审计组是否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是否按审计方案要求的工作内容等进行检查,以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可以促使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准则,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复核人员的复核工作,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不足,要求审计人员及时进行补正。这样就促进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可以对审计机关的工作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认定的审计事实是否清楚、各项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等进行复核,确保审计机关所做结论是建立在有审计证据的事实基础上,以及所作的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这就可以避免因审计工作差错或结论错误而对审计机关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审计月刊》2005,(7):47-47
该国际审计准则明确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证据的种类、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审计人员为获取审计证据而应采取的程序。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审计月刊》2006,(5):47-47
此准则的目的旨在为利用专家工作作为审计证据提供指导。当独立审计人员利用专家工作时应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专家的工作对审计目的而言是恰当的。计划利用专家工作时,审计人员应评价专家的职业胜任能力,证据包括:(a)由适当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营业执照或某适当团体的会员资格;(b)在业界的经验和声誉。审计人员还应评价专家的客观性,并应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专家的工作范围对审计目的而言也是恰当的。审计人员应该评价利用专家工作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能否证明相关认定。如果专家工作不能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或利用专家工…  相似文献   

12.
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及其借鉴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布衣 《财会通讯》2004,(10):75-76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2003年10月发布了一系列审计风险准则,其中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准则》、《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风险的反映程度准则》和《审计证据准则》。这些准则(以下统称为“新准则”)将从2004年12月15日起正式施行。新准则有如下主要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新旧审计准则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新旧审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对审计程序的理解。本文所称新准则,是指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审计准则,主要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旧准则是指此前适用的审计准则,主要指财政部发布并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  相似文献   

14.
新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的重心放在了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新的评估框架带来了一些重要概念的重构,本文比较分析了新旧审计准则中鉴证、会计责任、内部控制、审计证据等一些基本概念的表述、内涵的变更,以利于更加系统地理解新审计准则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诠释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几点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48项注册会计师执行准则,新的准则与过去旧的独立审计准则相比有着诸多的变化。本文从准则的体系,治理层与管理层、审计具体目标和管理层的认定入手,分析了变化的内容、原因及意义所在,旨在进一步贯彻执行新准则。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一名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新审计准则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务必要学好,弄懂。个人认为,审计证据的完善和规范是新审计准则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点,对此,值得认真对新旧审计准则进行对比学习,深入研究,便于在实际工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月1日财政部要求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新准则,新准则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不断调整审计方法,依次出现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相似文献   

18.
《湖北审计》2011,(1):8-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审计实施环节编制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规范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依法依规获取审计证据是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三个方面,简述了执行新审计准则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黄磊 《电子财会》2009,(11):40-45
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审计准则这三个概念极易混淆,彻底理清它们各自的涵义、特征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这可以促进我国审计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这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完成审计目标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审计准则,在准则中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大,并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的确立改进了原审计风险模型的不足,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把握风险的能力,标志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