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我国银行保险与保险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众多银行和保险公司加入到银保合作领域,银行保险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本文阐述了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银保合作是指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向同一客户群提供银行与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一种安排.近年来,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不断加强合作,取得快速发展.银保合作不仅为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锦上添花,也成为保险产品营销的一条主要渠道.我国银保合作发展较晚,目前的合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如双方认识不到位、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创新度不够、违规经营、监管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推进银保合作体制创新,通过完善法律、实施明确的监管等措施推进银保合作健康发展,使保险公司与各银行、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之间实现共赢,促进我国银保合作持续发展,探索适合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道路,逐渐完善我国银保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稳定发展及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的银行保险逐渐呈现出了立体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经营观念、销售方式、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不足,严重阻碍了银行保险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即在深入分析我国银行保险现行危机的基础上,提出银保双方只有转变观念、完善激励措施、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落实风险控制,才能真正促进银行保险业的深层次发展,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银行保险的实现方式按照金融一体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协议合作模式、合资企业模式、金融集团模式和业务线一体化模式四种。由于多对多的协议合作模式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我国银行保险市场出现了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竞争行为有待规范、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和银保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银行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西方国家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保险业和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中国银行保险应当分为独家分销代理模式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两步走,我国的金融监管也有必要在动态中完善并最终向统一监管发展。  相似文献   

5.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9年9月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家,总资产3.8万亿元,保费收入居全球第六位,保险深度在全球排名为43位,保险密度在全球排名为66位,可见,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证券、保险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保险业在组织形式、产品设计、营销模式等方面与银行、证券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而且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相互依赖性显著增强,其风险特征已与以往大不相同,日益成为金融市场系统性的重要源泉.因此,加快保险业发展,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对健全金融体系,维护金融稳定,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银行入股保险公司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持续的资本支持,有助于推动银保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提升保险公司形象,与此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下,双方在博弈中如何克服困难让融合之路走得更远,这是最为现实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银保融通的趋势日益明显,通过银保合作实现的保费收入已是发达国家保险公司重要的业务来源。对我国的保险 公司而言,银保合作对保险公司节约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拓展业务领域、满足客户需求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银保融通可以大大增强中资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是其应对入世挑战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尽管目前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银行保险自入驻中国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银行渠道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公司保费总收入的比重也逐步增大。然而。鉴于我国目前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金融市场有待完善,银保合作被迫止步于协议销售,缺少深层次合作的动力。加之“一对多”的销售模式使得银保市场制度不规范,高额代理手续费使得寿险公司银保渠道盈利甚微,致使银保合作步履雏艰。本文基于中国未来金融业的大胆设想,从混业经营的角度出发,强调了股权渗透、资本融合在协调银保双方利益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种种促进双方深层次发展的对策,从而彰显银保合作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与法国银行保险相比较,我国银行保险在银行保险产品、保险利益分配、监管环境方面需要积极的借鉴,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应该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确立清晰的银行产品战略,构建银行,保险公司和客户三方利益分配模式,提供宽松的监管环境、推进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以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了产品经营、渠道经营、服务经营、品牌经营四个阶段。随着保险市场的迅速壮大,在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引入竞争机制后,各保险公司积极拓展业务,增加险种,扩大范围,竞相探索新的营销体制和营销方式,对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对我国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保险业的发展前景有所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银保合作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银行保险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并获取手续费收入,与保险公司之间是纯粹的合作关系,不存在相互竞争。双方合作的内容并不深入,相当部分仍处在尝试和摸索中。在现实法律法规监管允许的情况下,理想的银保合作模式应该从银行在柜台销售保险产品转向提供金融超市功能,为许多银保产品提供销售场地,在较低的管理费之外,与保险公司进行收益分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指银行与保险混业经营有两层含义:一是保险公司或银行内部设立单独部门经营银行或保险业业务。二是保险公司或者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了公司或控股公司形经营银行或保险业务。从实质上讲,这是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安排,即银行保险混业经营是一种金融组织结构创新。  相似文献   

13.
银行保险是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双赢"的业务发展战略.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银行保险产品类型、销售方式单一,客户享受的便利有限,销售合作多、服务合作少,银行的主动性不高,存在技术性障碍.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6年引入银行保险模式以来,我国银行保险市场出现了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和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短期化等诸多现象,直接导致了银行保险发展的起伏不定,使银行保险业务沦为所谓的“鸡肋”。究其原因,是发展模式的选择导致了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困局。目前,政策法规限制的放宽,使得未来我国银行保险的资本融合成为可能;建立合资企业或金融控股集团,将是未来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保险公司组建理财经理队伍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理财经理和客户经理是银行保险销售渠道并行的“两条腿”,同时借助银行销售平台,借助其销售资源(人力和网点资源)、网络资源,共同开发银行保险客户,实现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销售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下诞生了银行保险,是采用保险公司委托银行销售保险的简单代理模式。及时调整中介代理业务结构显得极为迫切。有效举措就是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期交业务和风险型产品,以规模保费为主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价值高、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集约型增长。期交业务和风险型产品的本身属性,调整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实现银行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要创新思路,敢于探索,开创性做好五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下诞生了银行保险,是采用保险公司委托银行销售保险的简单代理模式。及时调整中介代理业务结构显得极为迫切。有效举措就是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期交业务和风险型产品,以规模保费为主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价值高、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集约型增长。期交业务和风险型产品的本身属性,调整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实现银行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要创新思路,敢于探索,开创性做好"五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银行保险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保险公司继个险、团险之外的另一个重要销售渠道。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改善现有的制度环境、银保双方转变观念、加强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储备人才,这样才能确保银行保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范围内,银行与保险公司整合不断增加,我国银行保险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不同于欧洲等发达地区,在我国通常是保险公司支付高额佣金去争夺少数银行的有限销售网点,有些银行则采用投机策略销售保险产品。这种松散的合作阻碍了我国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分析该问题,并运用战略联盟理论,提出银行与保险公司应加快建立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国保险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保险业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保费收入、投资渠道、保险监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保险深度和密度、服务经济社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未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就是要改善这些不足的方面,使我国保险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