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外部货币法模型分析了两岸四地建立"人民币圈"的可行性。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两岸四地需求冲击的对称性总体大于供给冲击的对称性;外部货币法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港币、澳门元和新台币在"锚货币"选择中的人民币因素逐渐增强,由此得出两岸四地建立"人民币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两岸四地建设"人民币圈"应该首先促进金融合作,鼓励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然后根据各地经济一体化程度差异,分步骤开展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2.
"两岸四地"货币一体化是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积极参与甚至主导东亚区域货币联盟的前提和基础。"两岸四地"之间不断深化的经济贸易联系是推进货币一体化的有利条件,而且"两岸四地"对外开放度、贸易依存度和产品多样性较高,这些都是构成最优货币区的现实基础。同时,"两岸四地"也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性不强、通货膨胀率不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等和政策不一致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两岸四地"各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来减缓甚至消除。"两岸四地"可以在充分了解并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贸往来,通过各自的努力和彼此间的协同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各项指标尽量接近最优货币区所需要的水平,并逐步实现货币一体化。中国内地要尽快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同时,"两岸四地"各经济体应当认识到货币一体化的长期性和艰难性,不能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3.
"中元"货币区的可行性研究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入世后中国港澳台与大陆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一个开放、繁荣的中华经济圈正在初步形成。本文集中研究如何在两岸四地共同使用统一的货币,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将在整合港币、澳币与新台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在两岸四地共同履行货币职能的“中元”,并在未来的亚洲货币合作中,充当关键货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货币合作是两岸四地区域合作的关键领域。本文从时间视角将两岸四地货币合作进程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并借鉴欧洲货币一体化经验,对每阶段货币合作的具体机制以及其中可能涉及的技术细节进行前瞻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基本框架。概括而言,两岸四地货币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1)建立区域危机预警和紧急救助机制;(2)建立以"中华货币单位"为纽带的区域汇率水平调整预警机制;(3)建立和完善区域债券市场——"中华债券市场";(4)设立区域汇率制度趋同机制;(5)创建中华货币联盟。  相似文献   

5.
王文娟  刘艳明 《当代港澳》2001,(2):21-23,15
一、海峡两岸加强金融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进一步加强两岸的金融合作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客观要求 贸易和金融是经济活动中的两大领域,也可以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贸易着重于经济的实物变数,涉及的是经济实体的实物交换与流动;而金融则侧重于经济的货币变数,  相似文献   

6.
ECFA时期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策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ECFA时期两岸金融合作发展前景,提出扩大两岸金融机构互设、推进两岸金融中介交流、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开展闽台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促进对台离岸金融业务、创设海峡投资基金、建立海峡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海峡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试点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     
<正>两岸业界期盼加快金融、保险、证券业合作中国国务院台办经济局局长徐莽在博鳌亚洲论坛两岸企业家圆桌会上透露,台湾华南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新近已经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2009年《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及《银行、保险及证券三项两岸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0U)》签署之后,两岸金融业合作进展很快。在两岸相互开放人民币、新台币业务,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加强金融业监管、尽快开放证券及保险业等方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规划为两岸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并描绘了未来五年两岸经贸合作的愿景,提出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推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等设想。同时还明确了两岸产业合作布局的结构和重点领域,建议开展双方重大项目合作,并强调要推进两岸中小企业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9.
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的经济政治基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亚经济货币金融合作问题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引起该地区的高度关注。本文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现状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前景一一即该地区能否进入货币合作的第二阶段——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分析。论文的结论是,第一,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现处于初级阶段,即准备阶段;第二,从静态上分析,该区域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但是却具备了最优货币区的第一个动态标准;第三,该地区建立货币区的政治基础还很薄弱。  相似文献   

10.
单玉丽 《亚太经济》2012,(4):124-129
ECFA和CEPA是两岸四地经济合作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对推动两岸四地经济发展与融合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然而,在世界经济前景日趋复杂的情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四地经济合作制度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未来应在CEPA及ECFA制度框架下,针对重大问题协调机制、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产业分工以及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涵,从而推动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进程,创造合作多赢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报道》2013,(12):66-67
两岸可以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整合彼此资源,扩大优势互补,建立企业合作新模式。如果两岸能够持续挖掘增长潜力,到2030年两岸经济规模可以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大陆和台湾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以来,两岸金融合作有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两岸制度的差异性,特别是台湾方面对大陆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两岸金融合作仍存在诸多瓶颈因素,主要表现在单向、间接、不对等三个方面。不合理现状就单向而言,台湾与大陆金融合作过多地强调权利而较少地承担义务,想单方面独享金融合作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中国经济一体化问题。大陆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四地经贸交往不断融合,四地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已具备,但是四地间制度性合作仍欠缺,这不符合四地间经济高度融合的现实,在四地间开展制度性合作并最终建立中华经济区是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何燕 《山东经济》2004,20(1):36-38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全球化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最终目标是妄现全球统一的货币体系,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各国之间的货币合作与协调,这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以及更有效地防范各地区的货币危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目前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果,提出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7月28日,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在致辞时透露,"两会商谈即将举行,届时双方将签署两岸投资促进和保障协议、海关合作协议,从而更好地维护大陆台商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陆资入岛。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即将启动,这将使两岸金融合作迈上新的台阶。"最近一段时期,台湾经济形势不好,台股受到欧债危机、证所税及油  相似文献   

16.
赵敏 《北方经济》2006,(5):73-75
从中国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新兴的政权建立后,采取的首要经济措施就是统一货币。从现代政府来看,货币统一更是其独立统一的前提和调控经济的首要条件。内蒙古地区货币统一是新中国货币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因此,内蒙古货币是如何实现统一的,是内蒙古金融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作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其发展离不开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持,东亚地区各国经济水平从根本上制约了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程度。国际金融体系在根本上存在缺陷及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拙劣表现.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另一个有力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APEC的货币金融合作:经济基础与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一体化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入最高阶段,即欧洲货币与经济联盟。货币金融合作是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亚太地区范围大、情况复杂,一般认为该区域的货币金融合作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本文具体分析了亚太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亚太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9.
尽管受到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陆与台湾银行业合作仍存在不少障碍,但在WTO框架下,随着两岸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深,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将势不可挡.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强和规范两岸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朝建立两岸银行业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和金融合作试验区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背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相对滞后于其它领域的经济合作,但随着两岸经贸往来愈来愈紧密,两岸加强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09年以来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