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四种。从对预计净残值的处理方法的角度来看,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在各期计提折旧时都充分考虑了预计净残值,即以应提折旧总额为基数来计算各期的折  相似文献   

2.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目前普遍使用的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本文分析了这几种折旧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以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折旧计算方法,即考虑时间价值的余额递减法.该方法克服了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主观性强的缺陷,并兼顾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可以满足企业更新固定资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殖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以上规定,对比1993年7月1日会计改革以来所实行的各行业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以及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都一般实行直线法或工作量法有了较大的进步,因为新制度明确规定可以使用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标志着国内一般企业将能合法自主地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这对于企业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都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是二者加速折旧的折旧率和折旧基数都不相同。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折旧率不变,账面价值不断递减,进而导致计提的折旧额不断递减;年数总和法是账面价值不变,折旧率不断随着使用年限递减,进而导致计提的折旧额不断递减。二者加速折旧的特点不同,在企业里的应用也就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陈海游 《上海会计》1998,(1):18-18,23
我国的财务制度提出了多种折旧方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与折旧有关的年度的概念也有年折旧额、年折旧率等。但是,在不同的折旧方法下,“年”的含义没有明确的说明。如果一项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时间是1月份,这一般没什么问题,如果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时间不在1月份,问题就表露出来了。曾向一些从事实务的财务人员请教过这样一个问题:“某项固定资产原值为10,000元,预计残值为1,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从19×1年4月份起计提折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应当如何进行帐…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新方法胡大强在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最普遍采用的是使用年限平均法。在西方国家,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年数之和计算法(又称为年和数法,年数比例法),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第i年基本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一残值其中...  相似文献   

7.
一、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是常用  相似文献   

8.
一、单项选择题1.某企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2003年税前会计利润为300万元,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为90万元,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为18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按纳税影响会计法计算,2003年应交所得税为()万元。A、99;B、148.5;C、118.8;D、128.7。2.甲企业投资乙企业,占乙企业40%的股份。乙企业当期实现税后净利润800万元,甲企业按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对所得税进行核算,按照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于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利润时计算缴纳所得税,甲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乙企业所得税…  相似文献   

9.
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和其他经济原因而逐渐转移的价值。折旧额的计算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四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按照时间(年限)影响因素的关键程度可以分为时间(年限)关键类和非时间(年限)关键类两大类,就其关键程度来看,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三种方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时间(年限)因素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17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月1日开始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作了如下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本文就双倍余额递减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探讨,在年数总和法和年金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提出了一种新的折旧方法:综合法.该方法揭示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n与折现率r之间的有机联系,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选择加速折旧或慢速折旧.对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折旧是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按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直接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由于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不一致,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去的固定资产成本会存在差异。因此,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然关系到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这样,企业便可利用折旧方法的选择,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一般地,在比例税制且未来的税率不变情况下,企业应尽可能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因此选择加速折旧法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企业在初始年份内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相似文献   

1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颇多,但究其数学原理不外乎下面三种:平均值法(如直线法、工作量法)、等率递减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差递减法(如年数总和法).本文从上述三种数学原理出发,引入资金时间价值,建立动态固定资产折旧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5.
当前有不少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都是采用在年末一次性计提的办法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的要求而且也违反了税法的有关规定︽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应按月计提月份内开始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月份内减少或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提足折旧的逾期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其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不得补提折旧很显然这种﹃年末一次性计提折旧﹄的做法它不论年度内固定资产的增减还是…  相似文献   

16.
财政部2001年7月7日下发了《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该解答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应当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该项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折旧额的确定方法,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减值准备》中的有关条文基本一致。但因规定不够具体,仍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18.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小议李松涛我国的企业一般都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但是,采用这两种方法计提折旧,存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一、是折旧费用平均分摊到各使用期中,折旧呈平衡的趋势,但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它们的功能在逐步衰减,为了保证其原有的生产能...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存在较多缺陷,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否应计提折旧,目前存在着按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及制度外应计提折旧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关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存在较多缺陷,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否应计提折旧,目前存在着按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及制度外应计提折旧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关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