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6,(6)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涉房委托公证已成为许多公证机构的主要业务之一,它不但提高了房地产交易登记的效率,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交易登记的顺利进行,节约了社会成本。但涉房委托公证的办理由于时代的进步和法律法规的更新,在实践中难免会因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产生很多难以防控的风险。文章侧重于对涉房产委托公证的理解,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2.
仅依靠法定财产制已不足以调整现代夫妻在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申请通过公证约定夫妻财产的当事人越来越多,夫妻财产公证制度对于保护个人权利,减少社会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夫妻财产公证的重要性、办理夫妻财产公证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的阐述,本文希望对我国夫妻财产公证制度的完善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保全证据公证与现场监督公证是两种不同的公证行为,二者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在办理过程中各自侧重不同,在当下公证办理过程中,常出现对二者公证办理的混淆,如因现场监督公证具有一定的证据作用,就将其定性为保全证据公证;而保全证据公证因在公证员监督下进行,就将其归入现场监督公证的范畴,常出现"公证事项定性不明确"的状况,为此,本文试图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二者在具体办证过程中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公证机构的一项特殊职能是强制执行公证.强制公证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因为其在公证时省去了司法裁判阶段.正因如此,也使得它逐渐的成为当事人保护债权的首要途径.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强制执行公证体制中的问题逐渐的显露出来,因此,改进和优化强制公证体制是目前公证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试论遗嘱公证的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倩 《经济研究导刊》2011,(29):258-259
遗嘱公证是公证机构最基本也是受理最多的一项传统业务。近年来,由于公证遗嘱是否真实合法、是否为最后有效遗嘱、遗嘱继承公证是否要核实所有法定继承人等原因带来的公证机构与公证遗嘱受益人或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逐渐增多,致使遗嘱公证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才能有效保障立遗嘱人和遗嘱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风险,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各行各业为"三农"而服务.公证机构是为社会提供公证法律服务的,也应该服务于"三农",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公正服务"三农"具有怎样的作用,明确服务的重点,并且要注意在公证服务"三农"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公证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农业、农村以及农民提供切实有效地法律服务,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的健康发展,使得农民的利益可以切实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7.
小议遗嘱公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当代经济》2010,(6):52-53
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其个人财产或者处理其他事务,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不少人认为立遗嘱是件忌讳的事,也有人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所以申请遗嘱公证的人不多。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和法律意识的提高,遗嘱公证由于其无可取代的法律效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对于防止财产继承的纠纷的意义重大。遗嘱公证是公证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业务。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各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日益增多,这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避免纠纷、减少诉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在办理遗嘱公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公民的财富逐年增长,存款、股份、存款等财产在其死亡时往往需到公证机构办理继承公证后方可办理财产变更手续或领取手续.而在各种遗产中,存款继承往往被继承人忽略.公民以立遗嘱的形式处分个人存款的行为很少很少,因为存款是动产,不确定性,所以很少对存款立遗嘱.面对银行要求公民对存款继承公证的要求,继承公证的程序制度确有完善的必要性,以保障当事人意愿在公证人见证下,获得真实准确反映,能顺利继承存款.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公证机构办理贷款等金融合同公证,为金融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保障了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声誉。有鉴于此,为了保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高效、安全的回收贷款,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公证的必要性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0.
内容摘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受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后,通过不良债权再次转让实现回收作为一种重要的处置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保证不良债权转让合法有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本文通过对近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进行解读,进而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问题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逐步增强,办理房屋赠与公证事务的当事人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办证实践中必须注意也比较容易发生的几个法律问题。现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浅要分析一下在办理房屋赠与公证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林春海 《经济师》2012,(10):66+69
公证书格式历来是作为公证证明方式的具体承载而在我国公证制度的构建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具体体现便是书写格式的规范化,目前,我国公证活动中使用的公证书格式分为定式公证书格式与要素式公证书格式,文章在目前格式规定的框架下如何灵活使用加"注"来弥补定式公证书格式,实践中越来越体现出其在使用中的不足和实用上的缺陷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财富剩余的数额越来越大。在去世之后如何处理生前的巨额财富成为财产所有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所以通过公证机构在生前订立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来处理财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产物。遗嘱公证是公民通过文书、口头、录音等遗嘱方式对生前的财产做出合理的处理安排,并经过国家公证机关公证,在立遗嘱人死亡后遗嘱自动生效,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法律行为。所以遗嘱公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目前我国的遗嘱公证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最终导致遗嘱不能按遗嘱人的意愿顺利实现。所以公证机关要把完善公证遗嘱制度作为第一要务,切实维护公证的行业形象,保证当事人的意愿的顺利实现,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4.
谢群 《经济研究导刊》2013,(29):270-271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证制度是一项预防性司法制度,它的职能性质和独特作用得到社会及公众的高度认可,广泛存在于社会行为和El常事件当中。公证与公信力是紧密联系的,公证最核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具有公信力,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保持公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5,(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民的财产也日益增多,涉及财产继承权公证的业务也与日俱增。继承公证涉及的法律关系较复杂、程序众多,专业要求程度高、利益面广。因此,公证员在日常的继承权公证办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相关事实和行为的认定、审查、判断,以确保真正实现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律规定的遗嘱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其中,公证遗嘱的效力最高,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公证遗嘱因其证明力、优先效力等特点,成为了遗嘱形式中的重要部分,不容分割.本文通过对公证遗嘱的概念理解,分析其法律效力,并介绍了撤销和变更的方式,对公证遗嘱作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拒绝公证,是指公证部门在公证业务活动中,对认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实和文书.拒绝办理公证的行为。其实,公证概念的内涵就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即依法进行公证和依法拒绝公证。正所谓“不止不流”、“不禁不行”,公证工作就是在对真实合法的事实、行为予以确认证明的同时。对不真实不合法的行为予以拒绝证明一如果在公证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依法拒绝公证,那么依法公证也终为虚话。实际上,两者在工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实为一体,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既然拒绝公证本来就是公证概念中的应有之义.那又何必再对此加以特别的强调呢?  相似文献   

18.
袁沛 《经济研究导刊》2010,(26):197-198
在商品交换的初级阶段,人们采用"私证"的方式作为预防失信行为、避免交易失败的手段,成为现代公证制度的萌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换行为的增加,社会对公证服务的需求会愈趋旺盛,公证行业的发展也将更加迅猛。在这一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公证服务的价格问题。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变量。合理的价格不仅是公证制度价值实现的基础,也是公证服务优质再生产的保证;其形成应以侧重公平、兼顾效率、实现公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宗旨。  相似文献   

19.
《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但是如何撤销、变更各种形式的遗嘱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遗嘱是要式法律行为,其撤销、变更也应依据要式法律行为的要求进行.尤其是公证遗嘱,其设立须依据严格地特定的程序,其撤销、变更应该有法律依据,不得随意.本文拟从理论和实务角度探讨如何规范、完善我国公证遗嘱的撤销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互联网借贷在我国发展迅速,网贷平台的数量和交易额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平台的业务模式也由最初模仿国外的纯线上模式逐渐演变为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债权转让模式,实现了业务上的进一步创新。但是,这种创新是否合法,存在哪些风险,应如何规范和监管,值得研究。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借贷债权转让模式在我国产生发展的促进因素,从互联网借贷平台是否具有发售理财产品的资格、引入担保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债权转让是否等同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债权转让可能演变为非法集资以及存在庞氏骗局的可能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合法性分析,并深入剖析了该模式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针对其规范和监管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