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靖人 《经济师》2006,(10):42-43
国际油价一路上扬引发出租车业的阵阵骚动,使该行业的病症暴露无遗。有关出租车产权问题及出租车公司存在的合理性都遭受巨大的挑战。文章针对出租车行业的症状,通过对社会福利、管制成本以及市场效率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改变行业经营模式的建议。并通过对全国三种出租车经营模式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只有放松管制,将出租车行业完全商品化才是使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温州出租车运营模式,从最初1987年的"菲亚特与富康时期"到如今"爱丽舍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当前国内出租车行业常见的三种运营模式--公司制、挂靠制和个体化经营。以当前温州出租车运营模式为基点,通过对其进行的纵向与横向比较,认为其出租车民营化、个体化经营的改革在行政法学方面是具有一定依据及合理性的,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提升了行业的公平竞争与效率。但这些改革都是在出租车行业特许经营这一政府管制下进行的,所以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正的市场外部效应的提升甚至违背了行政法学的基本原则。要对出租车行业进行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就需要政府放开对出租车行业的准入标准以及出租车数量的管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出租车行业矛盾凸显:罢运事件频发,拼客拒载普遍,群众打车困难,各种“黑车”泛滥.大多学者认为政府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是出租车行业矛盾累积的罪魁祸首,唯有放松管制、全面推行市场化改革才是根治现存问题的良策.但部分学者认为,政府管制是现阶段确保出租车行业基本稳定运行的不二选择.本文通过对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悖论分析,基本厘清出租车行业现存弊端的根源所在,据此提出推进我国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实践构想.  相似文献   

4.
曹斌 《经济师》2007,73(11):58-60
在大城市,出租车市场受到各种各样的管制。传统上,人们认为出租车市场管制的原因是市场失灵。文章对出租车市场管制的原因重新进行了探索,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出租车市场管制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市场利益集团寻租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出租车经营权市场产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出租车经营权市场存在的问题较多,从表面来看有经营权垄断、政府管制不经济等原因,但从深层次来看则似乎暴露了我国城市出租车经营权市场上的产权关系混乱,由于出租车经营权市场的产权关系混乱,政府、出租车公司、司机和乘客四者均无法准确定位其在出租车经营权运营和出让过程中的地位及其明确的权利义务边界,从而导致出租车市场利益关系扭曲。因此,应完善政府管理规制,明晰政府和出租车公司之间的产权边界;规范出租车公司治理结构,明晰公司和司机之间的产权边界;强化监管机制,提高政府的管制能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出租车市场的管制租金及其分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城市,出租车市场受到各种各样的管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出租车市场是否应当管制、如何管制以及管制的后果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但是,对于管制所产生的巨额租金以及这些租金如何在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却很少涉及,而且多为简单描述,论述的不深入,也不系统。文章以北京市出租车市场为实例,试图对管制租金及其分配情况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7.
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关乎于国计民生的行业.从改革开放后出租车行业迅速发展起,到9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加强管制,再到2006年左右,我国已经形成了全面的对出租车行业的政府管制制度.但是政府的管制效果十分不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网约车的出现使得出租车行业受到了冲击.  相似文献   

8.
赵静 《时代经贸》2012,(22):111-111
近年来我国的出租车行业来发生了许多罢工罢运事件,在笔者生活的城市——贵阳近年也频频发生,通过一系列调查整理发现:抗议黑车、要求政府治理黑车现象是贵阳市出租车行业罢工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燃油涨价、运营成本上升、要求提高运价、出租车各种费用太重等等原因。本文从黑车现象着手,通过价格管制的视角对贵阳出租车市场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解决城市"打的难"问题需要从出租车市场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在一定条件下,政府管制能实现出租车市场的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指定专营是否涉嫌垄断——电信行业的一个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上海移动指定专营制度是否涉嫌垄断这一现实问题 ,运用经济学和法学理论 ,结合美国司法部的纵向限制指南和有关判例 ,分析了指定专营存在的理论依据 ,指出了一些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不正确观点。文章认为 ,我国反垄断立法对指定专营这一类纵向限制行为的适法性宜采用合理性原则 ,对该行为的市场绩效进行经济学分析 ,要协调好电信行业的非对称管制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出租车市场暴露出的黑车无序营运、政府整治黑车难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章通过介绍我国出租车行业管理模式,分析国内出租车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博弈模型,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分析政府规制出租车市场的最优策略,并为我国出租车行业管理模式的改进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出租车行业实际上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出租车公司的垄断地位造成了其与出租车司机在利益分配上的不合理.目前普遍存在的“打的难”、“黑车”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行业垄断和行业管制.解决之策应该是破除垄断,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有的城市尝试采用出租车运营的非公司制模式.而对于非公司制运营模式的有些担忧是大可不必的.  相似文献   

13.
市场不是完美无缺的,垄断市场的存在就是市场缺陷的重要体现.解决市场的垄断问题,需要政府的管制.政府管制的目的主要是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对垄断市场的管制,主要解决企业进入垄断、产品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政府对垄断的管制,限制垄断,鼓励竞争,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进入管制与产品质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政府进入管制对厂商最优质量水平及市场平均质量水平的影响。在模型中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主观推断存在误差 ,而产品需求在短期内保持稳定。财政收入最大化政府设置行政性进入壁垒并对非法进入者进行惩罚。因而 ,非法进入者虽然可以以冒牌的方式进入行业或市场 ,但有面临被处罚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 ,政府一定有动力实施管制 ,且将查处的力度确定如此水平 ,使得冒牌厂商“打而不死” ;此时 ,市场平均质量水平则低于或等于无管制情形。本文的分析还表明 ,在位厂商和非法进入者的均衡质量水平均与管制力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三亚市、重庆市出租车司机集体罢运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罢运事件的发起者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在罢运事件平息后,我们依然要寻找事件发生的必然原因。这绝不是几个司机的偶尔捣乱,它反映了低层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归根结底就是司机不满政府对出租车业管制的一种宣泄。目前,中国政府对出租车市场的管制主要在市场准入、价格管制和质量管制上,而这三种管制中市场准入管制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航业放松管制改革效果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业的发展状况,利用1985~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民航业放松管制的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放松管制对航空运输总量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市场实际价格和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呈负相关,而由于放松管制带来的行政管理力量的削弱,对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带来了负影响.民航业应继续深化管制改革,逐步放松价格和进入等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通过竞争机制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出租车行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通过采取行政审批或其它特许经营方式,对出租车行业加以管理,由此带来种种弊端,汽车出租公司经营模式亟待改革。本文基于对出租公司经营模式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出租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具体对策:放开市场,实现出租车个体运营;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运用多种手段对出租车进行监督;实行出租车驾驶员“联保”制,分散营运风险。  相似文献   

18.
出租车行业如何合理有序地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关乎民生的议题,需要通过政府管制与行业组织模式的创新来实现。营运证形式上是行政许可,其本质是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权利。目前,挂靠制与承包制公司化经营下,存在各种营运证交易方式,包括直接的私下转让、炒卖,以及"份子钱"名目下营运证事实上作为资产租赁等等。围绕营运证产权的交易,影响着行业中的竞争关系与服务质量,降低政府管制绩效。公车公营模式可以规避营运证管制手段的负面影响,其制度前提是营运证发放对象、遴选方式的规则重构,以及政府对公司与司机缔约活动的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航业放松进入管制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航业具有极强的市场进入壁垒,长期以来的严格进入管制成为制约中国民航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放松进入管制有利于消除民航业的价格刚性、增加社会总福利;有利于提高民航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中国民航业的深化改革。从战略路径选择来看,放松进入管制要与放松价格管制相结合,要与消除市场势力相结合,要与发展航空公司战略联盟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贷款集中程度管制一般指监管当局对银行向单一借贷者发放的贷款做出限制.其实质在于限制银行贷款风险过度集中,使贷款风险得以合理分散.从广义上看,银行贷款的集中程度有多种评价角度或表现形式,如对单一客户.单一行业、单一地区、单一业务领域(如外汇)的过度贷款等等.一般来讲,各国或地区贷款集中程度管制主要指的是监管当局对银行向个别借款者发放的贷款做出限制.这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所以较少涉及其他方面,原因就在于明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