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美国实行能源新政的可行性出发,论证中国实现能源多元化的最佳途径——能源农业,来探讨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少勇 《大众商务》2010,(16):12-12
本文建立了一个在经济系统发展不同的三个阶段中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随后,选取了中国与美国与印度之间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中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与美国、印度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一个在经济系统发展不同的三个阶段中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随后,选取了中国与美国与印度之间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中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与美国、印度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华裔商务部长骆家辉上任以来,都将推动美中清洁能源合作作为国际合作的重点,同时各国也在纷纷制定扶持政策并加大在清洁能源上的投资力度。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清洁能源技术领导者,然而现在在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排行榜上,美国的地位已经被中国所超越。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拿大页岩气商业开发的成功,有效缓解了常规能源的供需矛盾。通过中国泥、页岩地层、地球化学条件与美国五大页岩气系统对比得出仅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两套页岩气的初始产量就与美国阿帕拉契亚盆地泥盆系Ohio页岩气相媲美,推测中国的页岩气藏有着相当可观的储量,开采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勘探开发页岩气,但核心技术缺乏、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制约着中国页岩气的商业化开采。  相似文献   

6.
德国能源供需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大能源消费国,其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是支持德国经济生活的四大能源支柱,可再生能源亦得到了较大增长。尽管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德国仍然面临着一些能源问题,包括能源对外依存度高、核能发展陷入政治争斗、可再生能源有待进一步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国财政与贸易同时出现了巨额的赤字现象。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美国的双赤字政策必然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作为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美之间紧密的经济往来注定了中国经济必将受到美国“双赤字”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美国“双赤字’’通过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利率汇率综合效应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有很多经验。美国人用200多年的时间,做了欧洲人2000多年所作的事情,超过了中国人5000年经济和科学发展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经济强国,值得学习。但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发展模式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对于美国的经验只能借鉴,不可照搬。  相似文献   

9.
评"资源诅咒论"——基于自然资源范畴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1993年Auty提出"资源诅咒"这个命题以来,国内外学界开始从不同的层面来检验该命题的合理性.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原因就在于,第一,人类经济发展史证明,能源资源无法代替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美国、英国、挪威、德国等国家自然资源开发的历史证明"环顾世界,我们会发现'资源诅咒'现象具有普遍性"的说法难以成立;第三,用能源资源储量和人均耕地数量代表资源丰裕度指标,作与当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检验,不符合现实--因为它与未来经济增长相关,但与当期经济增长之间不是很紧密.  相似文献   

10.
对于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使得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因此而催生、发展了大批中国中小光伏企业,中国被称为"世界太阳谷".但是由于中国光伏企业设备、原料和市场"三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在全球光伏行业形势持续恶化之时,备感艰难,而同时遭遇美国双反和欧盟反倾销调查,更使中国的光伏企业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1.
解决"美元陷阱"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正确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根良 《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25(4):F0002-F0002
众所周知,中国外汇储备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余永定先生在《中国深陷美元陷阱》(《第一财经日报》2010-5—31)一文中指出:美元贬值、美国的通货膨胀和美国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正严重侵蚀中国外汇储备价值;自2002年4月至2009年年底,美元贬值41%,意味着中国的美元储备损失了41%;且事到如今,除了向美国“晓以大义”之外,好像无良计可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计量,从宏观经济波动和名义利率两方面对比分析2008年以来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两阶段操作分别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关联储缩表1个百分点,将引起中国产出5.04个百分点的下降,远高于美国加息对中国产出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缩表政策将引起美国居民收入的减少,进而通过财富效应降低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就对利率的影响而言,美联储缩表1单位,会引起中国利率4.77单位的上升,这是因为中国需要通过紧缩银根来规避美联储缩表可能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而美国加息1单位会引起中国利率2.01的上升,原因在于中国需要通过缩小与美国的利差,来避免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出.当下美国又释放出较强的减息信号,这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引起中国利率的下降.针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缩放举措,中国政府应实施反向措施,以消除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实体经济层面,中国需积极扩张内需、加大政府支出,避免对美国的单一出口依赖;在金融市场方面,中国需重点管控国际热钱的流动,挤出投机泡沫,减少国际冲击引起的资本流出.  相似文献   

13.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0年~ 2010年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测度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承担了巨大的美国消费型的隐含碳排放量,其中机电类产品一直是对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阻力,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影响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能源使用效率、生产技术、对美出口规模和对美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及生产技术改进为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的减少做出了贡献,其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而对美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则导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我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1978年~2007年能源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进行了因果关系和协整性的研究。发现中国存在单向的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的因果关系,以及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短期与长期中能源结构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都要大于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内动态     
《全国商情》2013,(4):10
中国首超美国成最大石油净进口国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在近40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12月的石油进口为612万桶/天,而美国则降至598万桶/天——这是自1992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阶段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这迫使中国石油公司必须实施国际化经营,保证境外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同时这也是石油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虽然中国石油公司已经迈出“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但海外拓展依然困难重重,要想真正在国际能源激烈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采取策略,灵活应对。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理论和实践证明,能源税有利于能源的节约与利用。本文在界定能源税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现行能源税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外典型国家能源税制,提出了中国能源税制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中国能源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了中国能源企业面临的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能源企业可以采取低成本或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进而详细论述了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与关系营销策略,并强调中国能源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具有开展能源合作的客观基础与主观愿望,具有推动彼此间能源合作的各种有利条件,当然也存在成员国内部利益纷争、能源合作的观念差异、外部地缘政治势力的恶意竞争等一些制约因素。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能源合作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开展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能源合作有利于稳定中国的能源来源、改善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环境、保障中国能源通道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怎样的一种经济 当前人类社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生活要改善,所有这些都需要能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费也在增长。而目前的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能源消费的增长必然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