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壁鸠鲁和穆勒的伦理学都是从人的感性经验出发建立各自的幸福哲学体系的,具有强烈的生命体验意义.他们对幸福观的理论建构、价值意义等的论述是相似的.但穆勒在强调个人感觉体验同时,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幸福进行调适,从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通过对两者幸福哲学的比较分析,可对幸福这一价值理念具有更现实具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以追求幸福的四个层次:身体层次的幸福、情感层次的幸福、道德层次的幸福、智慧层次的幸福为基础,对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四个维度,即身体维度的道以养生,情感层次的诗以抒情,道德层次的儒以涵德,智慧层次的禅以净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郑晓冬 《南方经济》2021,40(2):123-140
研究他人幸福感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评价公共政策的真实效果,如何有效识别幸福感人际传递的因果关系是分析幸福传染效应的核心问题。文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以社区为参照单位讨论与检验了人际间的幸福传染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家庭与社区层面的相关因素后,社区其他人的幸福感对个体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分别以社区其他人的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受访时间和天气作为工具变量,并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的结果依然支持“幸福会传染”的结论。此外,包括指标、样本和方法调整在内的稳健性检验仍显示结果一致可靠。从群体差异来看,幸福的传染效应更加明显地发生于农村、家庭收入较低,以及自身幸福感和社会资本处于中高水平的群体。幸福在人际间传染的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个体通过捕捉模仿或认知联想他人的情绪与行为来改变其精神健康与社会信任水平,进而影响其幸福状态;二是他人积极的情绪与反馈有助于社会网络的构建与发展,从而通过促进社会互助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幸福传染效应的存在为完善政策与项目的全面评估、加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促进正能量的传播等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有目的性和超越性。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要关注个体幸福。当前我国教育中体系中,教育目的的不当定位、教育方法的不当使用等,致使背离了教育要创造幸福生活的初衷。关涉个人幸福的教育应该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幸福品质,进而实现对幸福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初为人母的姐姐写信告诉我,尚牙牙学语的女儿已经懂得把别人送她的果冻先递给母亲:“妈……妈……吃!”姐姐感慨:成长中的女儿已经能从给予中体验快乐,这份幼稚的爱让她激动不已。薄薄的信笺上也因此处处洋溢着幸福与满足,我为这幸福而感动。谁都渴望幸福,但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幸福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所有的人生体验中,幸福可能是难以下定义的。提起幸  相似文献   

6.
虽然众多学者认为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工作幸福具有积极影响,但是相关影响机理尚需揭示。本研究基于71家企业347名员工的配对调查数据,揭示了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对集体工作幸福感、个体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差异性。多层次分析结果表明: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对集体工作幸福感、个体工作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组织主人翁氛围的部分中介影响集体工作幸福感,通过组织认同和自我效能感的完全中介影响个体工作幸福感。本研究的结论不但拓宽了旨在提升员工工作幸福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而且为企业塑造幸福型组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幸福城市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问题,它不仅应追求形而下的实物性感官体验,更应强调形而上的精神伦理导向。当前,尽管城市GDP的快速增长、居民口袋子的逐渐充实及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体验,但是透过部分市民道德素质低下、城市公平正义失衡及城市生态理性缺失的伦理恶况,我们不由得从伦理视角追问:何为幸福城市?幸福城市何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幸福?辞书说“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我说幸福是一种心境,是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9.
《上海国资》2013,(6):77-77
<正>5月30日,上海。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幸福企业俱乐部携手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举办的"精益制造数字化生产——2013幸福企业体验之旅"吸引来自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大型维修、军工精密制造等数十家企业。通过了解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数字化技术搭建可视化车间的经验,体验粗放生产向精益制造升级,帮助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力量重塑核心管理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机制与情境。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但却存在一定的"伊斯特林悖论"关系,即短期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幸福增长,但长期非农就业对幸福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停滞或反向抑制状态;其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逐渐由生存需要转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长期非农就业并不能显著提升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感知;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在本地非农就业和跨省流动的就业情境下更为显著,在女性群体、高中层次受教育程度群体中相对更高,且伴随农村居民的年龄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基于此,文章提出创造本地就业市场、关注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变化、加强非农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走向世界》2012,(20):32
一个城市发展前进的目标该是什么?答案也许是"人们的宜居幸福"。"幸福",在不同层次的群体面前,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含义,但最终总要回归到平凡日子里的衣、食、住、行、教、养、医、购、娱。尽管心中热切期待着幸福生活,但城市幸福感的细节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影响幸福指数上升或下降的因子有很多,只有  相似文献   

12.
韩玫 《魅力中国》2010,(24):88-88,90
蒋防的《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的精品,它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妓女的残酷迫害,并对妓女的遭遇寄予深厚的同情。本文不仅对霍小玉生命的陨落进行伤悼,卢氏与李益也被纳入悲剧人物的代表,由此反映唐代等级制度下女性的生存状况与男女青年的爱情命运,揭示等级制度对个体幸福的扭曲和摧残,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3.
黄斐  旷开源  陈惠雄 《特区经济》2013,(10):230-231
本文对追求幸福与体验幸福的重要性问题避行分析,得出两者均比较重要的结论,揭示了在体验幸福时过程与结秉都统一千现实活动而不可分离的本质。同时,运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探究了可持续性因素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程修明 《黑河学刊》2012,(11):158-159
奥运上的辉煌并不能掩饰我国体育的"民生短板",解决这种困境必须依靠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应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本身体验到幸福快乐愿意接受这种教育。而我国教育的"重智轻体"只是片面强调了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忽视了眼前的幸福体验。运动愉快感是最直接的体验幸福快乐,从追求幸福健康视角下来认识体育,更彰显出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个城市发展前进的目标该是什么?答案也许是“人们的宣居幸福”。“幸福”,在不同层次的群体面前,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含义,但最终总要回归到平凡日子里的衣、食、住、行、教、养、医、购、娱。尽管心中热切期待善幸福生滔,但城市幸福感的细节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影响幸福指数上升或下降的因子有很多,只有注重这些最普通的细节,才能促使我们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创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国外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率先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论,即强调个体及其与环境互动的个体层次论、强调企业组织及其与环境互动的组织层次论和强调范围更广阔的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层次论。目的在于为了解、掌握、研究和开发企业家精神提供一个有用的视角或认识工具。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是六大幸福产业之一,对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作用。识别旅游业的幸福价值内涵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幸福价值作用,依据旅游业的幸福价值内涵可发掘出其幸福价值提升路径,使产业发展更好地作用于国民幸福。本文总结归纳出旅游业的幸福价值包括了利民价值、兴民价值、惠民价值、乐民价值和便民价值在内的五大价值,发掘出提升旅游业幸福价值的路径包括了双循环共生路径、多元融合路径、体验优化路径、产品迭代路径和敏捷应变路径在内的五大路径。以发挥旅游业的幸福价值为核心,有助于加快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工作繁荣指个体在工作中产生活力和学习体验,是个体成长和进步的标志。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员工工作繁荣对于个体和组织都有重要意义,但国内相关研究十分缺乏。本文基于文献综述,从内涵、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及测量等方面对工作繁荣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根据工作繁荣社会嵌入模型,阐述了工作繁荣的形成前因,并分析了其影响结果;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三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主观幸福体验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探讨维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他们的特殊之处是既有母语和信仰,又有特殊的求学经历,这些都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深刻影响。研究主要从求学经历、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探索维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谢凤华 《特区经济》2014,(9):114-115
<正>一、研究背景幸福研究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和happiness被译为主观幸福感或者幸福,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我们输入这些检索词后发现,消费者幸福的学术研究暂时还没有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本论文针对汽车企业,从服务、价值、消费情绪提出消费者幸福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