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2003年江浙沪旅游年活动为契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全面展开,并推动了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步伐,是宁波提高旅游业国际化水平,建设长三角南翼中心旅游城市、国内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会展业迅猛发展,但各城市严重存在各自为展,缺乏合作,竞争无序的现象。因此,开展长三角地区会展业联动发展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供长三角相关部门决策,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各城市会展业相关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长三角各城市会展的合理布局、错位经营、有序发展,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及参与配合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3.
从内涵上看,城市化不仅是城市人口的"量"变过程,更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与城市人口的同步提升和发展的"质"变过程。本文从城市化的本质和内涵出发,兼顾城市发展的"量"和"质",以长三角为例,借助SPSS统计软件,构建其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评价,以期有助于其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概念已基本形成定论,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起理论界关注.泛长三角经济圈的的合理分工和区域合作,可以缓解长三角经济圈继续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上海是长三角和泛长三角的共同极点,本文以重点探讨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与上海的相关关系,运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对综合经济指标的修正,测算并分析了各城市与上海之间的相关系数,已明确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5.
贾利军 《中国城市经济》2010,(5):104-104,108
本文衡量了长三角城市群各主要城市与中G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数,实证分析了经济梯度整合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适应性。得出结论认为梯度转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适合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正在联手打造长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网,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到上海的单程行车时间都将在3小时以内。  相似文献   

7.
在长三角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进程中,苏州要主动和长三角各兄弟城市携起手来,共同规划和绘制长三角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是推动长三角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2011年、2015年和2019年长三角数字经济联系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分析法对长三角数字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数字经济网络密度呈现“倒U”型变化,各城市之间联系较稀疏,但网络结构较稳定,数字经济资源有从长三角东南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发挥数字经济辐射作用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沪苏浙,其对数字经济资源的控制能力较强;凝聚子群经历了先分化后整合的过程,子群内部城市具有地理邻近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城市间是否相邻是影响长三角数字经济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国内     
《天津经济》2012,(12):73-75
"长三角"率先启动房车旅游首推两条旅游试点线路近日,在2012年"长三角"旅游合作联席会议上,沪苏浙皖四地旅游局联合编制的《"长三角"房车旅游发展大纲》正式发布,旨在加快推动房车旅游及相关产业链发展,打造亚洲著名房车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推动"长三角"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预计,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内有望形成  相似文献   

10.
打破“以邻为壑”,探究协同治理模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性选择。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产业共建、基础设施服务、生态环境共保和高水平协同开放五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测度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分析2012—2020年长三角各城市一体化水平差异与动态演进特征,并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揭露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长三角东部城市一体化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较高城市主要集中在早期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省域间差异;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模式趋向于常态化参与一体化发展,政府奖励并不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瑞娟 《改革与战略》2009,25(6):118-121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对中国沿海经济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是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各城市之间地区分割比较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探讨了长三角服务业一体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认为:首先各地应该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要撤除各种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再次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各城市应该有所侧重,进行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2.
当前,长三角的发展令世人瞩目,长三角各城市发展中的合作联动更是势不可挡。上海,作为长三角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组合优势、集聚资源、释放能量。嘉兴,作为浙江省直接与上海接壤的城市,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历经了民间自发阶段、政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值增长的波动较大,增速明显下滑,并且长三角地区各省份制造业的增长态势及其规模的差异很大。该文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同京津冀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但是,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上海,其制造业转型升级层次低、转型升级速度慢,与北京的差距较大。上海的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而且长三角其他省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头较弱。该文对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进入由梯度转移为主向城市功能转变为主的产业合作新阶段。但是与京津冀相比,长三角各省市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各省市间制造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不及京津冀地区,无法分享伴随专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不过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间形成了互补性较好的专业化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伴随着国内外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发挥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专业化的双重支撑作用是长三角各省份未来协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刘洪昌  范圣刚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22-28
随着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竞争的加剧,商务成本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商务成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别从要素成本、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商务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优化长三角地区商务成本结构、治理商务成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武传表 《辽宁经济》2007,(12):36-36
区域旅游联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国三大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旅游发展状况看,区域旅游联合相对滞后于整个经济的联合。其原因在于我国各经济区尚未建立起区域旅游联合的长效机制。本文从区域旅游联合的角度,探讨我国旅游业联合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有利条件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剑峰 《特区经济》2006,(12):198-200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健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有较好的运行基础,在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引导下,通过黄金周、双休日等的休假制度牵引和区域内合作的深化,形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系统优势。国家旅游局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确立了“2006中国乡村游”全国旅游宣传主题,提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宣传口号,更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世博会不仅对上海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而且对有效推进"长三角"各城市会展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经济迅速摆脱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世博会给"长三角"城市会展格局所带来新的变化,形成新的分工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制约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城市群在分步扩容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究竟如何?当前是"稳步吸收新成员,在扩展中谋发展",还是"停止吸纳新成员,在发展中求进步"?文章以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为准自然实验,以合成控制法为评估工具,检验并比较区域一体化对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劳动力错配的影响,进一步讨论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并探索区域一体化影响劳动力错配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2010年长三角扩容有助于改善城市群内部地区劳动力错配,且影响效果呈现"新进城市 > 整体城市 > 原位城市"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检验证实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稳健性;长三角扩容通过加快劳动力流动和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两种途径矫正劳动力市场扭曲,改善了劳动力错配,中介变量机制效应存在差异。文章研究结论对推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邮电业的产业密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泛克里格空间插值、空间变异函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邮电业的产业密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长三角城市群邮电业的产业密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空间自相关关系,在空间上主要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由北向南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邮电业的产业密度随距离逐渐衰减,且衰减速度呈递增趋势。产业密度扩散核心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其邻近腹地,城市群中心的产业密度大小同时又决定了产业密度空间扩散的速度及范围。尽管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产业密度逐渐增大,但不同区域间仍有较大差异,主要受生产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产业同构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恶性竞争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长三角各城市随着与上海工业相似程度的变化,经历了产业集聚效应和恶性竞争效应交替占优的不同阶段,长三角的发展不仅不需要减少产业同构,而且要进一步提升同构化程度,同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创新投入和品牌竞争氛围,这样的产业结构会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同时限制恶性竞争行为,更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