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明确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以A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对城市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实证研究意义,其次结合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度量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对2008年中国31个主要省份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社会经济数据构成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经济时序立体数据表的基础上,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动态描述"一圈"区域经济差异,并对其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协调发展度模型,运用SPSS19.0软件,对2006—2012年间枣庄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2年枣庄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得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由极度失调、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型,转化为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优质协调、城市人居环境滞后型。同时,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枣庄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步伐。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学术界对首都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采用主成分法对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立变异系数协调度模型对北京市1996-2010年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这些年北京市的协调度在不断提高,但协调水平仍然不高。未来仍需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口发展水平,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巩固环境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赵晗 《商场现代化》2010,(11):25-28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复杂和激化,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迫切需要研究城市人口社会、经济与城市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在分析北京市城市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充分反映北京市城市发展现状的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从城市发展角度上建立城市人口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北京市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发现北京市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山东省为例,分别构建城市化与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协调度分析方法对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为山东省1996—2007年城市化与人居环境总体上处于优质协调状态,但是发展不均衡,由此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据2008年最新统计,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依据2008年最新统计资料,对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重庆市经济累计贡献率达到89.764%;根据4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重庆市可以划分为经济发达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欠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4种区域经济类型。这一综合评价结果符合重庆市经济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构建江苏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县域主体进行定量测度和经济水平排序,并对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对中山市人口-经济-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山市人口-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稳中有升,耦合协调类型实现从濒临失调向中度协调再向良好协调跨越,阻碍中山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集中在经济与环境方面。基于研究结果,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与中山市实际情况,提出推动中山市“十四五”期间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广东省2000~2009年的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再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中的分布密度函数构建协调度计算公式,并求出基于经济系统的广东复合系统的协调指数.最后根据系统协调发展指数的动态分析,其结果呈现“U”型,即“优质协调-协调-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环境承载力可以衡量经济发展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程度。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状态模型结合,从经济环境系统、社会生活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三个维度确定环境承载力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甘肃省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率,并对甘肃省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和测度。结果表明,2011—2013年甘肃省环境问题严峻,应建立合理的承载力评价体系,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甘肃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论述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内涵、内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标志包括经济与社会协调、资源与环境协调,并遵循低碳经济原则构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碳源/汇、节能水平、环境质量等相关指标,对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时间和空间评价。研究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农业低碳经济下发展的协调度逐渐提高;从空间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呈反向变化。通过农业生态补偿、区域农业合理布局、农业碳金融市场构建和农业技术创新等途径,可以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农业低碳经济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京津两地的科技经济协调性进行多维度指标测试,通过对比两地的协调度充分定位其所处阶段,总结出京津两地科技与经济协调性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并根据结果提出京津两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按照2005-2015年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这三方数据,在精准扶贫的环境下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和综合的评价和分析。其最终结果表示,在2005-2015年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超过0.9,耦合度极高并出现持续上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特色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等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基于SPSS13.0的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安徽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然后利用综合得分建立各系统间的协调模型,并得出各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对安徽省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加剧。城市群作为经济、人口、资源等要素聚集的中心,在其快速发展中,出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互不协调的情况。为此,构建了中原城市群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判断,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各个城市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是促进中原城市群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使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状况更加透明,便于预警和调控。  相似文献   

18.
王圣渊 《现代商业》2013,(15):81-81
传统经济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式。因此,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循环经济进行评价的方法,并在分析我国城市循环经济面对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诠释了城乡关联发展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地州市2010年城乡关系发展状态进行了静态评价,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城乡两大开放系统之间的要素流转情况和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实际水平。这是对甘肃省城乡关联发展进行评价的有益尝试,以期为甘肃省城乡区域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日益凸显,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重点建设开发区是国家经济建设中重点发展的区域,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指标评价也成为热点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应从国家对重点建设区的要求出发,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方面选择影响各方面的指标变量,参照各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问题的侧重点,结合重点建设区域的自身特点,选择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编制对重点建设区域进行综合统计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