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计的名词究竟始于何时,据查阅有关史书,有三个出处,可供研究之用。一、始于春秋时代的孔予孔子曾做过“委吏”。《孟子·万章下》载:“孔子育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曾经当过管钱粮的小官,他说:“会计嘛,谋求适当罢了!”所谓适当,意义有三:一是会计人选要适当;二是收支要适当;三是核算要适当。孔子提出的会计原则,相当于现代的会计原则中的“政策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孔子也是第一个论会对原则的。二、始于战国时代的孟子从会计二字的繁体字来看,会字上面“人”读音集,是集合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歪理”解析     
应当承认,不少“歪理”是对党内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针砭和描述,有腐败就有“歪理”。人们深受腐败之害,“歪理”也就最容易引起共鸣,故而相互传播,以此发泄心中的不满。“歪理”就其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三性”。三类一曰贬损类,一般出于对腐败现象的愤恨和不满而编造的,常常正话反说;二曰麻痹类,一般不引人注意,但其潜移默化的侵害作用不可小觑;三曰腐蚀类,程度重于麻痹类,赤裸裸地引诱人们违犯法律。其“三性”一是泻染性,往往把个别现象夸张为普遍现象,偏离了实事求是之根本;二是刺激性,常常是夹枪带棍,冷嘲热讽…  相似文献   

3.
不闻谏则怒     
1424年7月,明成祖去世,仁宗即位后,一反以往皇上“金口玉言”的做法,广开言路,求贤纳谏,力求“上下情通,政通人和”。他即位不久,就告谕翰林院儒臣:“为政所大患者,上下之情不通。比来朝野物议如何?……卿等悉为朕言。当审其可否,即行之,庶几少舒民困。”又对杨士奇等大臣说:“以后无论有什么事,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辅助我实现大业”。仁宗关心民事,关心国运,他积极主动求言纳谏,多次因群臣进谏少而责备之,甚至动怒发火。他看到群臣上谏者寥寥无几,就对群臣火了:“自即位以来,臣民上章以数百计,未尝不欣…  相似文献   

4.
《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魏文侯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相似文献   

5.
古人有裴矩,他前半辈子在隋朝做官,是一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谀臣。可归顺唐朝后,他却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元朝英宗皇帝对此颇为不解,于是问丞相拜往。拜往答:“盘圆水圆,盂方水方”,裴矩遇杨广这“圆盘子”就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之臣,逢李仕民这个“方盘子”就是刚直不阿的耿直之臣。 闻古论今,聚焦自己的行业,其阐述的道理喻义深长。一个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在其管辖范围见利忘义,作风不端,勾心斗角,妒贤嫉能,其周围人敢怒不敢言,时间一长,顺应者踊跃加入,投其所好。于是,行使职权时就有人贿赂上门;出门在外…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3年3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人大湖北团参加讨论时说,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黄宗羲定律”怪圈。他所说的“黄宗羲定律”是怎么回事?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青介绍说:“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而‘黄宗羲定律’则是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概括出来的。中央领导了解到这一研究成果,把它看作一面历史的镜子,要求作为税制改革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借鉴。”他说,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  相似文献   

7.
《周礼·天官·冢宰》曰:“以九职任万民:一日三农,生九谷;二日园圃,毓草木;三日虞衡,作山泽之材;……。”可见那时已有大田种粮食作物,园圃种其他作物之分。《场人》职文曰:“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藏、珍异之物,……”。明确指出场圃是种经济作物的。《管子》谓:“唐园之利,有利十倍。”如非经济作物及特种栽培,则不可能“有利十倍”。所以早在战国时期,庭院经营或说庭园经营已从大田中分化出来了。《庄子·让王第二十八》载:“孔子问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道者,足以自乐。’”当时一亩只相当于现在的三分,“郭内之田十亩”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农业立国,年岁的丰歉对社会经济及政治、军事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国家政权对灾荒的预防、救治一向十分重视,称之为“荒政”。《周礼·地官·大司徒》里写道:“以荒政十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周礼》只是纸上写的制度,现实政治制度并未依此而行,反不如《礼记·王制》的内容更诚恳而切实:“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即以现在的观念论,我们十几亿人口的…  相似文献   

9.
重塑会计诚信强化职业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与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公元前五世纪到二世纪的中国,在《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等具有丰富伦理思想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关于诚信和道德的说法。如朱熹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礼记·礼运篇》则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之说。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对诚信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我国传统的会计职业道德也与诚信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文解字》云:“计,会也,算也,从言,从中。”又解释:“直言曰言”,就是要求真实无隐之意,这表明,古代“会计”一词的本义就有不弄虚作假的道德要求。而现代更有潘序伦先生的立信会计精神:“立信,乃会计之本。”“会计师之职业,一曰公正,二曰诚信,三曰廉洁,四曰勤奋。”由此可见,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优秀道德文化,也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0.
莫忘浮夸之害姜莉萍古语云:“浮者,空虚不实之谓也;夸者,骄矜自大,言过其实也;浮而夸者,欺世盗名之徒也!”这是古人对浮夸所下的定义,褒贬自明。然浮夸而成风,并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却是后事。大跃进年代那种“粮食亩产30万斤”、“15年赶英超美”、“跑步...  相似文献   

11.
清乾隆年间,刘墉与和坤不和,而二人都是朝中之臣。一日和坤想难刘墉,便问刘墉:“啥大啥小,啥低啥高,啥厚啥薄,啥乐啥笑,啥有恩当报?”刘墉答道:“鹰大雀小,草低树高,脸皮厚白纸薄,鹰扑食乐,得食者笑,羊有跪乳之恩,燕雀有反哺之报。”此妙辞传入乾隆之耳,一次,他当着满朝文武之面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并首先让和坤回答。和坤鹦鹉学舌之后群臣皆笑,乾隆又让刘墉回答,刘墉答道:“国法大私情小,臣低君高,天厚地薄,万岁与国民同乐,百姓安居乐业无不欢笑,君待臣有恩,臣当以死相报。”一言既出,四座皆惊,拍手称道。事后…  相似文献   

12.
补白一束     
“■者■之”析疑《吕览·辩土》曰:“■者■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从梁仲子、孙诒让说。案曰:“‘(?)’即古‘饱’字;‘泽’与‘释’字通;梁、孙二氏之说是对的。‘(?)’字,字书音义全缺,当是由其它形近之字所讹误。此句承上始垆、后靹而言,亦即上句之申论。‘坚者耕之’谓己将干坚之土要先耕了。由此可知,‘(?)’字于此当有后、缓、暂置之义。以形近之字求之,‘(?)’为‘挺’字之误。《仲夏纪》:‘挺重囚,益其食。’高诱注:‘挺,缓也。’正与此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9月8日,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网站正式上线运行。 该网站依托金农工程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系统而建,得到了农业部市场司、信息中心和金农工程项目组的积极支持。网站以“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农经工作”为宗旨,紧紧围绕经管司站“三大管理、三项指导”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公私之说     
公者,国家、集体之称;私者,家庭、个人之谓。公私对应,相互依存。   每个人都生活在公私交织的矛盾体系中,本来泾渭分明的公私关系,因其私利观念的变形错位,演绎出一幕幕损公肥私、假公济私、挖公补私、借公行私之闹剧。损公利私者有之,轻公重私者有之,舍公取私者也有之……如此种种公私观念不清、敛财行为不廉、从业思想不正、敬业精神不强等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无疑对事业、家庭都是有百害而无益   俗话说“锅里有碗里才有”,“大河有水小河才满”,每个人只有勤奋工作,把“公”的基础夯实培厚,合理合法的“私”才有生存…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论会计     
孔子(公元前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不仅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而且他的理财思想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孔子曾做过“委吏”,主管过仓库会计。《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尝为委束者,曰:‘会计当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曾经当过管钱粮的小官,他说:“会计嘛,谋求适当罢了”!。所谓适当,其意义有三:一是会计入选要适当;二是收支要适当;三是核算要适当。孔子提出的上述会计原则,其涵义相当于现代会计原则中的“政策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这是我…  相似文献   

16.
张戎 新朝官吏,水利家。字仲功。据《前汉书沟洫志》记载,张戎“习溉灌事”。对于根治黄河和引水灌田肥土之事,史载:“大司马史长安张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只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高出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顺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行,无溢决之害矣。”张戎在这里首先指出黄河多沙的特点,继而提出了水流与河床冲淤的关系。他以为如果在黄河中游发展灌溉,则会减少下游水量,降低流速,从而使河道淤积,减少泄洪能力。他的观点在当时是很有创见的。  相似文献   

17.
唐人姜师度水利业绩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以农立国”,而农业的盛衰,可谓与当时当地的水利兴废息息相关。因此,历史上热心于水利事业的政府官员,通常都会留名青史,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赞扬。不过,由于史籍传载的疏漏或零散,仍有一些良吏的水利业绩迄今尚未能得到应有的认识。对唐人姜师度即是一例。姜师度在世时就以热心于水利活动而颇具传奇色彩,当时“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纬,时人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传之以为口实”。千古之后,今人查考其生平事迹,多据两唐书《姜师度传》,但史文极为简略,读后不足以对他的水利业绩形成比较全面的印象,从而给予恰当的评价。笔者在研读唐史中,又缀拾得散见他书的一些资料,综观之下,认为姜师度堪称为一位老当益壮、不惮辛劳的水利专家,其业绩应当得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立户角度重新审视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第323—324简,认为其律文规范仅仅是不为户者名田宅的行为。所打击对象则为“不为户,有田宅附令人名”和“为人名田宅者”两类,而最终目的就是要迫使不为户者立户。同时,汉初亦沿袭了秦的“分异令”,分户具有强制性质。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计委、民政部下发了《关于严禁在办理婚姻登记过程中“搭车”收费的通知》。通知中将有关规定重申如下:一、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过程中只收取结婚证书工本费。精装结婚证书每对9元,简装结婚证书每对2元。婚姻登记管理机关要同时常有简装和精装两种证书,以供婚姻当事人自愿选择。二、严禁在办理婚姻登记过程中“搭车”收费。各部门不得要求婚姻登记管理机关为其代收任何费用,婚姻登记管理机关不得要求婚姻当事人购买各种保险,不得强制婚姻当事人购买国库券、奖券及交纳保证金、押金等各种费用。三、各地物价部门要会同民…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令我至今难忘:蝗虫肆虐产粮区汴州,众大臣启奏皇上,速祷告上苍,祈求神灵祛灾降福;独三朝元老,宰相姚崇力排众议,规劝皇上御驾汴州灭蝗;唐明皇思之再三,采纳了姚相国的谏议,御驾汴州,并当着汴州百姓和众大臣的面,将一只活生生的蝗虫硬是咽下肚去,"味道挺不错的嘛!"皇上的一句幽默话,使众百姓对"圣虫"的敬畏和迷信一扫而光,纷纷群起而捕杀之,人力终于战胜了天灾。历史上的唐明皇有无食蝗,笔者因没有查考过史料,不敢妄断。近读《资治通鉴·唐纪》,映入眼帘的食蝗者却是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有次游御花园,捉到几只蝗虫,他对蝗虫之害深恶痛绝久矣,曰:"民以谷为天,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李世民举手欲吃,在旁的侍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