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对区域性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忻州市为例,总结内陆中心城区在转型发展中城市空间布局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布局和多利益主体协作的策略,以此来推进城市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2.
从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体的角度,以构建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念,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构想,即以韶关、赣州、郴州成长三角为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的核心,以其它6个中心城市为市域的核心,以经济基础好或交通条件好的县(市)城区作为县域的中心,构建7条城镇发展聚合轴和拓展轴作为城镇、交通和产业的聚集和依托轴,以形成城市空间功能互补,集约紧凑发展,绿色空间穿插相融,高度协调、网络化的多中心城市区域,以整体的优势参与珠三角城市体系分工,并力争在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邹晖  罗小龙  唐蜜  殷洁 《经济地理》2019,39(9):65-70
文章通过采集网络开放数据研究住房建设的空间拓展过程,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及特征,总结住房建设对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影响,以及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在改革开放后加速扩张,随着住房的建设人口向郊区集中,新的商业中心和就业中心在郊区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历城市单中心加密、城市中心扩展和卫星城镇萌芽、城市中心功能重构与新城发展、新城转型与多中心发展四个阶段。郊区次中心的形成是城市职能逐渐完备的渐进式发展的产物,郊区居住中心的产业培育和产业功能区的生活空间植入是我国巨型城市次中心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陈铭勋 《发展研究》2007,(5):117-119
2007年泉州丰泽区沿着发展现代城市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市品位,弘扬先进文化,协调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定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诚信丰泽,建设平安丰泽.  相似文献   

5.
楼宇经济的兴起,突破了城市主城区土地资源匮乏的空间限制,拓展了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是推进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做优做强的重要突破口。现在,面对土地、空间、资源、环保等要素的制约,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已成为城市集约利用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迫切要求和紧迫任务。随着"2.0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培育和发展楼宇经济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倾力倾为将其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推进和服务楼宇经济。本文对互联网时代楼宇经济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阐述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内涵及属性,选取具有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延安市中心城区为空间载体,在分析其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的基础上,以城市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为技术支撑,对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弹性边界划定做出尝试,以期引导其城市建设向着更加健康、有序、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珠海为案例地,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配置状况进行了分析,利用问卷和统计分析软件比较了中心城区与城郊居民,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居民群体,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对于公共休闲空间数量感知状况。研究显示:居住在珠海市中心城区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居民感知到了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对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布局满意,外来移民与本土居民对公共休闲空间的感知及态度没有明显差别。这些研究结论与西方的同类研究有诸多不同,表现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公共休闲空间配置的独特性。最后,文章提出未来中国城市规划与布局中要坚持以市民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增加公共休闲空间的同时改变当前众多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有着特殊的发展背景、特殊的发展路径和特殊的发展困境,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必须从制度安排和经济基础层面进行战略转型,总体思路是城市化发展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由纵向投资向横向拓展转型、由行政主导向产业支撑转型、单一城市向网络城市转型、由人口转移向结构转换转型,转型路径是农村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在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上拓展为大中城市、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实现西部地区在产业联系和产业链条基础上的城市网络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发展中道路交通、城市空间、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服务居民出行活动、满足货物运输需求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空间的形成,并带动经济发展要素因子向交通便利的区域集聚,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提供需求空间。文章以南宁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策划为例,阐述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如何结合区域开放开发、城市群建设、卫星城镇建设与县(区)互联互动、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优化、都市产业集聚带发展、大都市圈旅游产业组织、现代物流业发展、关键交通节点土地综合开发8大领域引领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郑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补充调研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道空间及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潜在结构,以网络结构对比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作为技术支撑,根据图论连接度理论,建立网络生态模型,并对生态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最优网络结构,以期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作为中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太原市资源型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平台。然而,太原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长期受路径依赖,资源型产业特征的惯性依然非常强大,使其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地位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明显削弱。通过研究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的规律,分析太原经济圈对太原市产业转型的强大拉动作用,提出太原市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空间战略,为太原市的产业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霞 《江南论坛》2009,(7):12-13
随着无锡城市扩大和中心南拓,南长区由无锡的“南大门”变为“中心城”。南长区已到了由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向实现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发展时期、由城市化向城市现代化跨越的转折时期、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型的关键时期。审视南长区作为无锡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南长区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4和2018年长三角区域115个城市中心城区和县(区、市)域的建成区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空间发展态势,发现区域空间整体呈现拓展趋势,中心城市、都市圈和交通干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三省一市”空间呈梯度差异,普遍扩张与局部收缩共存;省际毗邻区空间扩展较快,上海与周边区域协同能力较强;区域空间、人口、经济发展总体协调,部分地区存在“空心化”风险。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完善规划引领下的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和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空间、人口、产业协调联动,建立区域卫星遥感大数据空间监测管理系统,提升长三角区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与之相随的是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涌入。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中心城区的人口与就业日趋饱和,城市发展向郊区拓展。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郊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的城市开发中,合理的站域商业开发有利于形成“郊区居住/办公+商业开发+大规模公共交通”的稳定的发展局面。因此,对于上海郊区站域商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兰国良 《经济论坛》2003,(18):54-56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题。城区作为城市组成部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在城市中多个城区共有同一发展空间,经济布局、功能定位雷同,必然导致无序竞争,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郊型城区以其独特的功能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的准确定位,对于合理调整城市经济布局,增强城市个性魅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一、城郊型城区在强化现代城市功能中的独特作用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有效发挥是形成和发育特色区域经济的客观基础。从城市不同城区所分担的城市功能看,城市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而工业化始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位体制,使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扩展也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分布特征,即工业资本迅速向外扩展,而人口与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以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土地遥感影像、产业空间重组信息和街道级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土地、资本、人口等要素在城市空间的运动轨迹与分布特征,并对城市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当前这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造成了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不足、城市的社会融合度低、城市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为此,研究认为要以增加新城区人口数量、推进人口融合和产业转型为导向,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提档升级、推动土地的混合利用、深化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推动新城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静茹 《当代经济》2016,(23):82-83
拓展发展新空间是培育发展新动力的前提,通过发展新动力能够开拓发展新空间,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是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拓展发展新空间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因此,拓展发展新空间是东北地区未来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也是保障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82—2010年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望保  陈再齐 《经济地理》2014,(11):10-16,22
利用1982年以来的广州市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州市老八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演化,认为广州市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制造业和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带动下的人口快速增长的扇形区域。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带,空间集聚特征高。人口分布多中心结构基本形成,次中心的人口空间集聚能力增强,次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大规模集聚,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反映了制度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可为城市旧城更新改造、职住空间平衡与城市通勤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