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非正规金融形成原因的分析,对非正规金融的发晨方向提出政策性建议,并对正规金融如何提高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迅速发展壮大,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把握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非正规金融的现状、成因以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的优劣势,得出结论: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有效合作是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一条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然后指出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诸如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市场定位不清、服务缺乏创新、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不规范、金融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分支,对于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缓解农村信贷缺口、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问题,运用问题一对策的研究方法,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制度安排,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村金融需求日益扩大。同时,农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资金依然大量外流,农户和乡镇企业依然面临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这就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提供了生存空间。拟从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视角,探析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正规金融和传统非正规金融并存,正规金融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显不足。非正规金融作为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其规模甚至超过了正规金融,显得越来越重要。提出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区别,进行了适当的理论解释,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需求、正规金融发展及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从而提出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超过正规金融居于主导地位.农村非正规金融到底是不是一种有效的融资安排并最终体现在能否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如果单纯从理论上论证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将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必须开展客观可信的实证分析.因而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为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正规金融一直都作为一股强劲的草根力量活跃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如何正确看待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并且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发展正规金融,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在调查基础上,从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入手,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阐述了两种金融的几种合作模式以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周元  吴玉梅 《时代经贸》2009,(10):158-159
在发展中国家或农业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二元金融结构。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矫正市场失灵和弥补资金缺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要性,指出现阶段规范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弥补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本市场滞后、融资困难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纵深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创新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本文从农村融资的供需角度对非正规金融的活动现状及内在诱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农村金融部门发展模型,比较分析后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并不是简单地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与正规金融相并存的必要、的融资制度安排。最后提出五项建议,以期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效用发挥的制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构成及其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生态优化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以下问题:真正服务于农业的农村正规金融生态主体数量明显不足,且功能退化,未形成分层竞争机制,信息不对称;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态主体虽无合法地位却十分活跃的充斥着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户和农企的融资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扰乱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信用环境不佳。具体的解决方案有: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结构体系,培育分层竞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态主体的健康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法律保障体系,改善信用环境和经济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姚耀军 《财经研究》2006,32(4):103-114
反思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时首先要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所提供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文章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农村货币化程度加深;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金融中介功能弱化,并且正规金融体系在中介功能上正逐渐被非正规金融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金融逐步深化,但是到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金融深化出现减缓甚至部分逆转现象。通过对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的实证分析,指出市场失灵而不是政府金融抑制是造成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的原因,认为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放开部分非正规金融,促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合是遏止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笔者利用1986年~ 2010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研究表明,东、中、西部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各区域农村非正规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效率要普遍高于正规金融;上述效应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差异明显;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低收入者的回报更高,而正规金融发展对高收入者更有利.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和农村金融深化改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冬冬  卞浩 《时代经贸》2011,(6):186-187
我国的农村金融可以分为正规金融、非正股金融和准正规金融三个类别,在有正规金融的情况下农户为什么要选择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理由和作用又是什么?本文从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和非正规金融地位以及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农村金融可以分为正规金融、非正股金融和准正规金融三个类别,在有正规金融的情况下农户为什么要选择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理由和作用又是什么?本文从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和非正规金融地位以及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二元金融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并对农村资金供给产生不同的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对农村资金供给的功能已经超过正规金融机构,这显然偏离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意图。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利用“委托-代理”均衡和“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方法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提出应逐步放宽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约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科学管理和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构建多层次信贷主体;大力整治农村金融信用环境,进一步提高信贷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借贷博弈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仅依赖正规金融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的。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和供给灵活等特点,能很好地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为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短期应确立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地位,以合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中期应促进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融合;长期则应建立农协,实现农村农业产业和金融机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外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强行介入,并造成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低效率以及市场规模的萎缩;其产生的内生性原因则在于农村中长期积淀的乡土文化能有效的解决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及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形成并强化的理论解释必须依赖于中国现实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强行介入和农村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这两个关键性变量.将政府介入和乡土文化这两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崔婷婷  王倩 《时代经贸》2010,(18):182-183
近年来,随着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战略收缩,非正规金融在解决农户融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非正规金融自身存在的缺陷,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非正规金融的未来发展应克服内在缺陷和与现行金融体制之间的摩擦等影响因素,通过将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建立农村社区合作金融机构、吸引农村非正规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等多种途径,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