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融结合具有经济合理性,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但行业竞争格局加剧,也促使着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变革,走产融结合道路寻求新的业务增长及企业发展。在行业领导者阿里巴巴的带领下,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大量涉足金融业务。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产融结合的动因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案例重点分析阿里巴巴集团产融结合模式及风险管理,分析了产融结合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得出结论:选择合适的产融结合模式、有效地控制风险,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产融结合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绩效。并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产融结合实践以及对相关部门监管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万亿  甘维  古晓慧 《中国市场》2008,(39):66-67
本文研究产融结合在中国实施的背景、现状和未来之路,为产融结合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推广提出三种可行的模式,以期为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产融结合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融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产融结合通过挤占企业研发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产融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高成长性、非高技术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产融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产融结合的广度、深度与持续时间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关系。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提升产融结合创新效应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周颉  王梓凡 《现代商业》2023,(8):107-1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大型集团企业出于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开始进军金融行业,并依托产融结合进行转型升级。本文从案例公司产融结合现状出发,从三个方面分析产融结合带来的风险,进而评价产融结合期间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原因,最后从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协同效应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实施产融结合的实践,增加对金融领域的投资,设立或收购金融服务企业,成立金融板块公司,构建与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业。如何看待这种产融结合的发展战略,需要我们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祁生彪 《现代商业》2013,(35):181-182
资本市场是每个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必须融合的链条,合理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能够帮助企业破解资本短缺难题,提高资本利用率,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将对资本市场的类型、当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困难等进行研究,针对企业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产融结合提出相应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它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必然结果.通过产融结合,企业能够提高注册资本,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对中国著名企业集团——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研究,解析产融结合过程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运动形态,探究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财富》2007,(12):128-129
产融结合的热潮正席卷整个中国市场,从民营集团到大型多元化集团。乃至垄断行业龙头,都纷纷进入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尽管有不少企业是抱着Pre-IPO理念进入金融领域,准备赚一把“原始股”收益就走,但仍有很多企业是实实在在地实施自身的产融战略,其中有些赚到了钱,有些则吃了亏。因此,以UPS、GE、巴菲特分别代表的产融战略三个层次,即基于渠道共享的经营协同、基于产业稳定性的金融协同和基于零成本资金与产业回报的互动模式为参照,所有实施以及准备实施产融战略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明确,产融战略的核心在于产业,正视企业的产业基础、确定自身的产融层次,是产融战略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实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出现资金缺口,因此大量企业选择进入金融领域,使得拥有更充足的资金。然而一些传统金融企业为扩大客户群体和获得更多的资金收益,开始逐渐向实体产业领域扩张。产融结合作为一种融资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本文着重论述电子商务企业的产融结合问题,以阿里金融和善融商务作为企业案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产到融"和"融到产"的异同点,提出对我国产融结合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产融结合的深入,大型国企开始热衷于产融结合。本文结合产融结合的内涵,对大型国企产融结合的效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融结合是企业集团内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实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出现资金缺口,因此大量企业选择进入金融领域,使得拥有更充足的资金。然而一些传统金融企业为扩大客户群体和获得更多的资金收益,开始逐渐向实体产业领域扩张。产融结合作为一种融资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本文着重论述电子商务企业的产融结合问题,以阿里金融和善融商务作为企业案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产到融”和“融到产”的异同点,提出对我国产融结合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融结合的概念已经为业界所熟悉,而产贸融结合还属于新生事物。但是,许多大企业集团在现实中已经在不自觉地进行产贸融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对产贸融结合的理论和具体的国际、国内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探讨中央企业利用此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结合中海油总公司的实际,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产贸融结合模式,促进海油二次跨越战略目标早日实现,以此为现代大企业的发展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产融结合是产业经济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其发展延长企业的产业链,扩大企业的规模,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为此,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具体分析产融结合怎样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的。通过对产融结合与经营业绩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找出产融结合影响经营业绩的途径。根据其影响途径来具体分析产融结合怎样影响海航集团的经营业绩的,并找出其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他相关企业在产融结合中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企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就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置于一个公司控制主体的行为模式。从两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企业集团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利用企业集团庞大的资金流延伸企业的价值链,通过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两种价值增长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以更为独特的方式为股东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资金与资本的双向增值。本文以宝钢集团的产融结合为例,阐述集团产融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国内大型企业包括央企纷纷涉足金融业,以寻求更优的资源配置和更大的发展,在此形势下,研究如何防范产融结合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提出相应风险防范的可行策略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对产融结合的必要性,风险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长江集团的经营策略为例,提出风险防范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7.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传统能源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为了适应新形势、获得新发展,传统能源企业必须积极、深入探索一条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传统能源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路径进行探讨,由此明确产融结合的路径选择思路,期望能够给同业企业发展提供相应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全员绩效管理对于员工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从做好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分析当前公司全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企业的不足改进绩效考核的内容、绩效指标的制定必须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障绩效管理的有效运行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企业全员绩效管理的策略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涛 《现代商业》2013,(30):107-107
电力建设公司的绩效管理对于公司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规范公司组织与员工的行为,还能促进企业的制度化管理,提高企业的适应性。本文从电力建设公司的绩效管理现状入手,对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更好的设计,并预测了绩效管理为公司发展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商》2015,(28)
<正>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来推动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新形势下企业如何要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在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经济大环境下,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利用金融手段、搞好资本运作,创新大胆地尝试走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国产融结合的进程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慢慢开始的,进入九十年代,各大型企业渐渐看到了产融结合的先机和美好前景,纷纷涉足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