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佚名 《品牌》2005,(9):27-27
<正> 上世纪70年代,百事可乐针对饮料业霸主可口可乐发起了一次颇具杀伤力的活动——"口味大挑战"。百事可乐请参与者品尝各种没有品牌标识的饮料,然后要他们说出哪一种口感更好。参加品尝者中三分之二挑选了百事可乐,百事可乐以事实赢得了成功。这次口味实验当时引起了极大  相似文献   

2.
可乐大战     
正当百事可乐推出以甜菊为原料的Pepsi True时,多年"休战"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战火重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又开始摆好大战一场的架势,这次比拼的是天然甜味剂。百事可乐计划推出一款用糖和甜菊(Stevia)这种天然甜味剂制成的低卡路里可乐。Pepsi True于10月末在亚  相似文献   

3.
品牌如何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产品成本相对于其售价并不会很高,为什么成本和售价之间有那么大的差距呢,其实这里面包含了一个营销的成本,这一营销成本在创造了客户的需求之余还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产品是所有可以触摸得到的相关的有形静物,而品牌则是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及其相关事物,组织整体具有的一些感性的认同。包括个性,包括信任,包括社会地位等。譬如,百事可乐,它倡导它是新生代的选择,如果你认同此一新生代的年轻人价值观,那么你就可能选择百事可乐,当然如果你认同可口可乐"随时随地振奋一下"的感觉,你就可能去喝可口可乐,所以,基本上是对个性的认同会促进消费者选择一个品牌。我们再来看社会地位,现在要买车的话,只要花几十万就可以买一辆,但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上百万去买一辆奔驰呢?原因可能是这位消费者希望通过这辆奔驰来体现他自己的成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体验式的认同。创造一个品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关系,而是牵涉到了一种感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句:"姚明的最爱谁不爱?"让大家想起可口可乐的广告片:身材高大的姚明追赶着一个小朋友想要回被拿走的可乐。可口可乐作为可乐行业的老大,一直受到百事可乐的挑战。而且,百事可乐作为后起之秀也曾经一度超越了可口可乐的销量。  相似文献   

5.
李政敏 《大经贸》2005,(8):58-60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双雄战从美国打到了中国,百事可乐在其中令人称道的是它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它的市场竞争手段。百事可乐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有力的冲击,并取得了赫赫战果。中国企业应该学习百事可乐的精神,勇于和善于面对世界级强手。  相似文献   

6.
斯剑 《商界名家》2004,(7):102-103
春夏交织.又到了饮料大战狼烟燃起之际,可口可乐再度扬眉出剑,剑锋直指老冤家百事可乐。与往年不同,今夏出剑的可口可乐似乎有些剑走偏锋,既不与百事可乐力拼形象代富明星的人气指数.也不再和百事可乐论剑终端促销力度,更不去和百事可乐攀比广告投放密度.而是剑指终端实场货架.力图一剑封喉.  相似文献   

7.
尤红梅 《品牌》2006,(4):58-60
有人戏言:"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就像两个下了一辈子棋的高手,谁先去了,另一个都会感到无比的孤寂与无聊。"  相似文献   

8.
陈眉 《上海商业》2009,(10):46-47
饮料行业发展到今天,品种、口味已经不是占领市场、博取消费者喜爱的关键,重要的是品牌的定位。可口可乐的红色和百事可乐的蓝色再次展现了饮料品牌形象建立的重要。许多国内饮料品牌无法和国外品牌相抗争,品牌的建立是原因之一。模仿、借鉴、相似等做法只能减弱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创建属于自己的独特形象,掌握形象推广的主动权.才能够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周蕊 《中国市场》2009,(16):34-35
<正>2月1日,当美国最大的体育赛事"Super Bowl"("超级碗")拉开帷幕时,观众除了欣赏到精彩的赛事外,还看到了一出同样精彩的"两乐"广告战:尽管百事可乐与NBC签订了上半场排他性广告协议,阻止了可口可乐的广告出现,但重返赛场的可口可乐,仍然购买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近几年受洋货冲击最大的,莫过于饮料行业。据中国轻工总会统计:1996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实际销售150多万吨,百事可乐销售50多万吨,仅"两乐"就占据了中国饮料市场的半壁河山。去年以来,美国一种新型饮料"红牛",牛气冲天,声称年内在中国市场销售10万吨以上。中国饮料业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巨大压力与挑战。养育了三代中国人的八大名牌饮料中的七个纷纷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合资,有人戏称为"水淹七军"洋饮料真是老谋深算。他们凭  相似文献   

11.
《财经界》1997,(8)
众所周知,近几年受洋货冲击最大的,莫过于饮料行业。据中国轻工总会统计:1996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实际销售150多万吨,百事可乐销售50多万吨,仅"两乐"就占据了中国饮料市场的半壁河山。去年以来,美国一种新型饮料"红牛",牛气冲天,声称年内在中国市场销售10万吨以上。中国饮料业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巨大压力与挑战。养育了三代中国人的八大名牌饮料中的七个纷纷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合资,有人戏称为"水淹七军"洋饮料真是老谋深算。他们凭  相似文献   

12.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争斗战从未停止过,可口可乐一直不断的提防劲敌的强攻;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可乐饮品的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饮用可乐会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可口可乐又面临着丧失一部分消费者的威胁。借助网络平台,运用WEB2.0时代全新的广告理念,可口可乐推出一系列具有亲和力的广告,如2005年与《魔兽世界》跨界合作推出的魔兽系列广告,以及2008年沸沸扬扬的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的可口可乐在线奥运火炬传递活动,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营销大盘戏。  相似文献   

13.
曾控制国内饮料市场的"8大品牌"有7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收编"后,无一例外地在市场上消失,品牌危机正在蔓延……2004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联合公布的当年"世界百强品牌价值排名"中,美国58家公司进入排行榜,而中国公司已连续6年无一入选。据有关专家解释,《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对入选"世界百强品牌"有3点基本要求:品牌价值必须超过10亿美元;至少有1/3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市场;有公开的营销和财务数据。《商业周刊》关于品牌  相似文献   

14.
品牌寡头是指由于政策垄断或市场竞争中的胜出者控制了市场中绝大部分份额,寡头市场具有一个特征:品牌数量少,厂商互相依存,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同盟。比如碳酸饮料中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飞机制造业中的波音和空客。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不仅出现了国企垄断的趋势,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垄断。  相似文献   

15.
李志起 《中国市场》2007,(46):56-57
<正>"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此次在包装竞争上的刺刀见"红",也许只是"百事"给后者在中国制造的一个小麻烦。9月初,百事"13亿激情,敢为中国红"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金融中心举行,一改百年来坚持的蓝色,推出和老对手"可口可乐"相同的红色包装——"中国队百事纪念罐",这在业界引起了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在民俗制约人们消费心理的大背景下,广告不得不对它给予应有的重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作为可乐行业的领头军,充分证明了对民俗因素的合理利用对广告带来的利益。我们先来看一下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利用民俗因素所作的广告:  相似文献   

17.
受前面两位的启发,让我反思了一些问题。我谈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中国建构品牌之虚;第二个品牌建构之误;第三个是品牌的阶段;第四个是品牌的元素。我是在前两位的基础上形成这样的思考,中国的品牌虚在哪里?首先叫卖是不是品牌?广告语是不是等于品牌,我的很多客户都强调广告语,我不禁要反问"你记得住可口可乐的广告语吗?"、"你记得住百事可乐的广告语吗?"、"你记得住  相似文献   

18.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一样,最初都是药剂师治疗疾病的药物,但他们都以饮料身份被普及。诞生于1898年的百事,比可口可乐的1886年晚了12年,领先效应使可口可乐一直位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薛羽 《国际广告》2010,(12):124-126
世博会已经落幕,在争夺世博会这个营销平台上,若问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谁的营销更成功?可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当然是可口可乐!的确,作为世博会的官方全球合作伙伴,世博会随处可见可口可乐的标志和饮料.近期有媒体做了统计.可口可乐为世博会赞助的资金和其他资源超过了30亿!  相似文献   

20.
图说天下     
《成功营销》2009,(10):16-17
可口可乐与百事的LOGO大PK 8月底有人发表了一个“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125年来的LOGO变迁”的热帖,指出可口可乐“顽固不化”,从来没有改变过它的标志,而百事可乐的标志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活力无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