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碳交易定价权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中国自2005年碳排放权交易开展以来,一直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参与其中进行清洁发展机制交易.尽管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国内市场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缺少价格的决定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现状,从国际、国内、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碳交易定价权弱势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改善碳交易定价地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尤毅 《海南金融》2023,(3):39-46
本文简述了我国碳交易制度的发展历程,概括了碳交易市场的特征,认为我国碳配额管理和碳交易存在制度层级低,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配额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结构不成熟等问题,建议对碳配额管理和碳交易进行立法,科学确立碳基准价格,充分发挥碳价格机制作用,对高碳和碳密集行业、企业确定碳排放峰值及年限,完善碳额度分配机制,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  相似文献   

3.
碳交易市场稳定和高效运行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风险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本文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在运行效率方面,国内碳排放配额发放以免费分配为主,企业参与碳交易以清缴履约为主要目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国内碳交易市场总体上处于弱式有效或无效状态,市场定价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在风险水平方面,受供需结构间歇性失调影响,中国碳价波动较国际成熟市场更大,区域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且由于缺乏衍生品交易机制,中国碳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完善。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中国碳交易市场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置供给国,碳交易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我国的碳交易还处于刚刚兴起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先介绍了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发展现况,然后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最后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健全碳交易市场、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逐渐注重使用市场手段来促使企业与社会各界保护环境.本文介绍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产品的主要特点,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探讨目前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根据“入世”时的承诺,外资基金公司将进入我国的基金业。作为年轻的中国基金业,应正视外资进入国内基金业所带来的机遇与竞争压力,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通过市场机制使自身不断成熟、壮大。本从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入世”承诺出发,分析了外资基金进入国内基金业带来的相应影响,并提出了发展我国基金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进入关键时期,外资快速进入国内市场,必然影响到国内房地产供应结构。本文通过外资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应变攻略分析,认为国家对外资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提出采取税收、土地等根本性政策,加强对外资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8.
9.
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佳琛 《金卡工程》2009,13(2):133-134
在各国环境保护法领域中,立法者逐渐注重于使用交易手段,促使社会各界自觉地保护环境.国际碳交易市场和其衍生金融产品也由此诞生.本文对这些市场进行总结,对其背后的法律原理进行介绍,以供中国的个人和企业能从中找到商机,并希望立法者能从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碳交易试点政策是中国经济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基于2007-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DID和连续DID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碳交易市场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可以正向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且碳价格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碳价格对地区结构高度化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碳价格可通过提高研发强度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一是进一步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全国和地区碳交易市场健康有效地运行;二是合理控制碳配额数量,扩大行业覆盖面,增加主体多样性,同时丰富市场交易产品;三是完善碳市场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四是加强对碳减排技术的支持,增强企业合作的多元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外资潜入",是指海外资本为获得高额收益,逃避资本管制和政策限制,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中国大陆进行投机的资本流动。本文在对"热钱"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外资潜入"的概念,分析外资潜入的目的和渠道,并对1994~2007年外资潜入的规模进行测度,进而实证检验外资潜入对中国股市的冲击。研究发现:外资潜入规模较大、流动速度加快、反转性强;外资潜入与国内股票价格正相关,即外资潜入会推动国内股价上涨;当外资潜入出现反转时,则会引起国内股价下跌。  相似文献   

12.
台湾证券柜台交易市场结构及其混合交易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证券柜台交易市场在促进台湾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和规范非上市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报价转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详细考察了台湾证券柜台交易市场上柜股票和兴柜股票的交易模式,研究表明兴柜市场实行的以分散报价、集中成交的竞争性做市商交易模式具有内在的制度优势,是适宜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柜台交易市场。台湾柜台交易中心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满足柜台交易市场交易性需求、流动性需求、波动性需求和透明度需求为基础,通过构建合理的市场结构创造性地引入包括竞价交易机制在内、与市场功能和交易对象的风险特性相适应的混合交易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冯超  袁晓华  王琦  周楠 《财政科学》2022,(1):152-160
碳定价被认为是实现气候目标最有效的市场化途径。英国为填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配额价格过低的缺陷,实现其低碳投资目标,于2013年引入了碳底价机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英国碳底价政策实施经验,包括政策实施背景、运行机制、费率设定、税收收入和配套措施等主要内容,及实施成效与争议,在分析我国碳市场运行初期面临的交易不活跃、碳价水平不稳定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我国可视情况引入碳底价政策,建立合理碳交易收入利用机制及加强政策协同等建议,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行为金融学在资本结构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市场时机理论和非理性经理人的管理模式。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展对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它引导研究者利用案例、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的融资案例和投资行为,同时也为我国决策管理层合理预期资本市场形势制定有效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资本流入、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对我国外汇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解释了外汇储备非均衡的概念,采用1999年1月~2005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作协整分析,测算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流入我国的非FDI 资本数额,证明过度资本流入引起我国外汇储备的非均衡增长。在此基础上,运用成本- 收益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的持有水平虽然没有超出适度区间,但已明显偏高,进而提出外汇储备管理的“适度性”、“合理性”和“稳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个人与机构两类,基于白糖、优质强筋小麦和PTA三个期货品种的样本数据,探讨了交易结构和持仓结构对期货交易活跃度和期货价格波动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期货交易活跃度主要受交易结构的影响,而期货价格波动大小主要受持仓结构的影响;根据最优的弹性二次模型结果,两者的弹性均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经济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约束与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迫切需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经验,从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层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接模式。本文通过比较美、英、日、德四国的对接模式发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和谐对接是资金、产品和制度对接三方面的共融体,是金融市场自然演进与风险资本动态规制的最优范式结合。基于此,我国应在经济、金融微观制度基础变迁的基础上适时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对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揭示区域开发与资本市场间的内在联系 ,籍此阐明资本市场在区域开发的地位与作用。本文认为 ,在区域开发的发展过程中 ,自始至终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 ,尤其是在早期阶段 ,资本市场的优先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为此 ,在西部大开发中 ,我们应把资本市场置于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使其作为区域开发的主导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汇市场制度设计与改革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一年来,外汇市场改革步伐加快,成效显著。充分体现了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市场规模有所扩大、交易效率明显提高,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扩大外汇市场主体和品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和自律,防范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