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商品市场价格是现象,商品标准定位价格才是本质。而商品标准定位价格又是由劳动生产率和现代通货膨胀(紧缩)两个客观因素决定的。政府要稳定农产品价格,须从改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着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计划。  相似文献   

2.
法定分类方案以各国官方宣称的汇率制度作为分类的依据,反映的是各国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实际分类方案以各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或者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作为分类的依据,从实际分类可以看出一国实际的汇率制度。用这两种分类方法作为计量标准实证分析不同汇率制度的成本与收益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提出用纸币替代金银货币,但必须谨防滥发纸币,纸币发行的量要与商品流通量相适应,货币购买力要与商品可供量协调一致;为了防止纸币的滥发而贬值,必须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国家发行纸币必须以国家赋税收入作为保证,或以金银、货物和不动产作保证,实行货物发行保证制,从而有效防止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发生。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纸币发行需要以商品货物作为保证,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现代货币理论中的货币锚问题。中国目前确实存在货币无锚滥发的现实,这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在宏观经济学模型中,一般以一价定律为基础,且贸易品价格被设为按生产者货币定价,即汇率对进口商品的价格是完全传递的.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之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并不满足一价定律.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所导致的支出转换效应、短期价格粘性、货币冲击会对一国的消费和产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该国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而货币政策反过来也会对汇率传递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实际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家间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使商品和要素在国家及各部门间重新进行配置,从而对一国居民的福利和经济长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通过探讨不同因素变化导致的实际汇率变动所具有的各种资源配置效应,可以为一国货币当局合理调节汇率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在阐释不同汇率制度形式优劣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角度为一国选择“合意”的汇率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受理论分析视角所限,每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学说只能为当今世界各国现实的汇率安排提供局部的解释,现代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本身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课题组认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方面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水平,以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我国商品价格真实化、商品生产成本真实化、要素成本真实化,改变国内商品、要素相对价格,进而影响汇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中国汇率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差异产生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受人民币汇率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商品,本币升值客观上能够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实际汇率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了各国物价变动因素后的汇率,实际汇率的变动反映名义汇率调整与价格变动对贸易商品价格竞争力的净影响,进而影响对外贸易。分析从1994年至今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走势及对我国对美贸易的影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与中关贸易没有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货币供给量、一般物价、房价、股价、商品期货价格、GDP、汇率等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物价、房价、股价等变量之间出现显著的协整关系;物价对资产价格冲击的反应较小,表明财富效应对中国居民的影响有限;物价对于不同资产价格冲击的反应不同,对房价冲击有负向反应,对股票价格冲击有正向反应;长期来看,物价上涨主要受货币政策影响,短期内,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物价的变动;资产价格的变动主要受自身市场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依据传统的观点,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然而,这是缺乏科学理论基础的。要验证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真实关系,需要把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货币投入统一在一个初始陈述中。为此,从G函数出发,以货币投入为基本约束条件,构造了一个两部门分析的模型,其中涉及到技术、价格和其它固定数量。依据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定义了有关价格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概念,推导出了有关的结构性解释。结果表明,包括农产品价格在内的价格增长只会导致货币缩减率的增长率的增长,而不能直接影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以归入纯粹的经济外侵入。经济自身的增长,处于极端状态的因子的增长,会带动货币缩减率的增长率的增长,从而加重已有的通货膨胀。农产品涨价是否总具有这种极端状态,需要经过试验和实验来证明。遏制通货膨胀,有助于技术进步,促进固定投入增长,保持或加速整体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高涨所引起的"资产泡沫型通货膨胀"现象比较明显。通过观察我国近年来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走势发现,房地产高涨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很大的联动作用。因此,研究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寻找破解房地产价格高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验证了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并围绕高房价是怎样影响通货膨胀的逻辑思路,提出破解高房价、缓解"资产泡沫型通货膨胀"压力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通货膨胀诱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我国近二十年间的CPI指数变动规律的观察,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走势和通货膨胀的诱因,从众多因素中提取出GDP增长率、M0增长率、外汇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增长率等与CPI变化关系较为明显的几个因素,将货币主义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理论相结合,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诱因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在国际金融教学中汇率及报价换算的四个学习难点。即:买入价与卖出价的理解;外币/本币买入价一卖出价换算为本币/外币买入价.卖出价的掌握;三种货币的汇率间的折算方法;不同货币间商品价格的换算方法。提出了理解与把握上述难点的方法和原则,即:外币/本币买入价一卖出价换算为本币/外币买入价一卖出价适用互为倒数的关系:三种货币汇率间的折算原则:折算出的双向报价能满足前小后大的要求;以及出口报价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定义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传统定义是马克思主义范式的,现代定义则在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还是“物价现象”之间徘徊与选择。在当代金融经济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通货膨胀具有新的理论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货膨胀“既不是货币现象也不是物价现象”,而是一种金融现象;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金融”膨胀。通货膨胀的现代定义面临新的选择:要么被修正,要么被替代。  相似文献   

16.
以抗战时期历年货币发行量为解释变量,以抗战时期物价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对货币的发行量和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发行与被解释变量物价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4127,即货币发行量每增长1%,物价指数上涨14127%,这表明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是货币因素。但国民政府却主要通过物质供需平衡来治理通货膨胀,没有采取严格控制通货发行来管制物价,治理措施严重失当是造成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货币超发还是输入通胀?——基于MS—VAR模型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固有的内生性使得采用单方程分析不可避免会产生偏差。本文运用MS—VAR模型并利用2001年1月~2011年12月月度数据对我国通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高通胀水平下货币供应量、石油价格波动以及国内需求和通胀预期对价格水平均会产生正向冲击,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于价格水平的累计冲击响应效应为负;(2)相对而言,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于通胀水平影响最大。(3)货币供应量上升太快是我国2007年下半年来物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与汇率变动以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因素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供给和需求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最为基础的分析工具,价格水平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角度看待商品的价格,在以货币的购买力来计量货币价格的基础上,采用供给和需求分析来研究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研究结果表明:与决定单个商品价格的供求机制一样,价格水平也是由供求机制决定的;还验证了货币供给量的连续增加导致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19.
从G函数这个理论范式出发,构建了产品交易与货币交易的两部门市场,在固定数量的约束条件中,增加了货币发放量,将两部门市场与货币发放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于是,借助固定替代性定律和经济运行的约束被最小替代原理,对货币运营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发放的增长率超过经济自然给定的增长率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要遏制这种通货膨胀,首先要把货币发放增长率恢复到基准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超额货币供给与低通胀共存的状态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中国货币之谜"。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迅速货币化产生的巨大货币需求吸纳了超额货币供给,使之没有完全表现在产出增加和物价水平提高上。事实上,中国对货币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近些年已经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成为金融资产被窖藏了起来,从而使货币独立于实体经济部门。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近几年在扩容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货币供给量,成为我国货币之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