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干河-库车河绿洲(渭库绿洲)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在阐述人口、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机理上,建立渭库绿洲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绿洲1995~2012年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进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综合得分和人口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经济综合得分增长速度远大于人口综合得分增长速度,环境综合得分则呈下降趋势。(2)1995~2007年发展类型为经济滞后型,其中仅1995年、2003年、2005年人口发展超前。2008~2009年人口效益滞后,2010~2012年环境效益滞后。(3)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低水平耦合水平转为颉颃耦合,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由中度失调衰退类-轻度失调衰退类-濒临失调衰退类的转化历程。虽然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有所改善,但是耦合协调程度都较低。通过对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的研究以期为提高绿洲发展质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绿洲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从经济发展能力、协调发展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环境治理能力和对外开放能力5个维度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关系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7-2017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省际间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态势。(2)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差异,科技支撑能力和对外开放能力贡献率较为突出,经济发展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虽增长速度较快,但仍是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另外,沿海省份在五大维度中的优势与不足各不相同。(3)中国海洋经济总体耦合协调度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呈现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3个阶段,但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较大,与“优质协调”等级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2)
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是增强区域联动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以京津保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GIS和Geoda等空间量化分析平台,采用空间可视化的方法并以京津保三地市所辖区县为评价单元,对2003、2007、2011和2015年等年份的人口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及其关联性的空间格局的逐年均衡度和变化态势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各市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辖县域发展的均衡度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县域间人口和经济发展均衡程度也会对其人口-经济发展协调度布局产生直接影响,市中心辖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性高,协调度也高,而市边缘辖区因人口与经济发展不一致而使得协调度较低。因此在协调度空间关联性方面主要形成"高-高"型和"低-低"型两种局部空间集聚形态。研究对于京津保三地市率先实现协同发展和增强其对河北其他地区的辐射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在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各项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海洋创新绩效和海洋经济潜力分指数,对海洋创新效率及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潜力予以考察。在协调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法测算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进而测算2004-2018年我国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协调关系由中度失调衰退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协调程度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4-2006年海洋创新滞后于海洋经济发展;2007-2018年海洋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海洋创新投入与提高海洋创新绩效、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统筹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19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等方法,比较分析两大区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发现:(1)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均由失调发展状态转变为协调发展状态,长江经济带两系统具有更高的耦合协调度和更快的增长速率,引领作用显著。(2)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逐渐减小,区域间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鸿沟正逐渐缩小,两系统耦合协调正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相对均衡发展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大区域的总体差异仍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交叉重叠问题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减弱。(3)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长江经济带拥有较快的收敛速度,而黄河流域的收敛速度则相对较慢,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劳动力质量和对外开放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收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针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特性,为两大区域提供差异化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哈长城市群是我国典型的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东北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与环境恶化等收缩问题的巨大挑战。文章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维度构建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2008—2017年城市群尺度、省域尺度及市州尺度多要素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的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整体上均呈现缓慢上升的演变特征,但各指标总体低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省级行政壁垒对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2)哈长城市群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指数呈现差异化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环境与各维度之间的协调度明显偏低,且部分地级市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3)哈长城市群协调度指数由0.42变为0.65,实现了由中级协调向高级协调的过渡,但绝大部分市州的协调度指数均小于0.70,与极高协调水平还有很大距离。(4)哈长城市群各市州分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类型的分异特征明显,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国内存在众多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探寻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了具有丰富生态资源且经济欠发达的衢州市为对象,在构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3年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关系,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发展发展,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较低,生态环境整体仍比较脆弱。  相似文献   

9.
伴随中国创新投入的持续提升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不但影响创新体系运行,也会影响数字中国建设进程。基于此,在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Moran指数探究2015—2020年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两者综合指数较低,且数字技术创新滞后于数字经济发展;(2)从耦合协调特征看,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耦合协调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但仍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其中东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发展至勉强协调阶段,中部地区为濒临失调,东北和西部地区则表现为轻度失调;(3)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空间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高耦合协调度集聚区,东北及西部地区则属于低值集聚区。研究结论可为指导相似地区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协调发展以及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文章旨在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以武安市为研究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现状,以灰色GM(1,1)模型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2007年武安市耦合协调度为中度失调,2008—2010年好转至轻度失调,2011—2014年除2013外均处于濒临协调,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社会响应敏感反映出城市发展系统三大组分的协调共进。(2)灰色模型预测当地2015—2019年仍将处于濒临失调,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迟缓,表明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各组分间虽然耦合更紧密,但协调水平提升空间仍较大。(3)资源型城市要强化"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念,实现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人口收缩背景下缩小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实现二者协调持续发展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度分析了2010—2020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以上市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对不同人口收缩类型市域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市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水平较低,协调度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协调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呈现“人口增长型>轻度收缩型>中度收缩型>重度收缩型>严重收缩型”的发展演化特征。(2)协调度空间分异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增长型与严重收缩型、重度收缩型的组间差距较大,不同人口收缩类型市域组间差异是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成因。(3)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由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拉动、社会促进、科技支持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因子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占GDP比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人口和经济发展地域分异的现状,从经济增长的要素着手,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对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作出评估,以期拓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环境、资源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我国各地区广泛存在,它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妥善解决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根据不同区域PERD发展的客观实际,合理选择区域发展模式,并根据事物的动态变化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从而在总体上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更好地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分析了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模式,并构建了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PERD)的矛盾在中国各地区广泛存在,并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能够为各地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不同模式,构建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分析、选择建立区域PERD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5)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度量人口与土地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平稳,城市建设面积在快速增长,但是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出现了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在耦合颉颃阶段,以高等强度耦合城市为主。(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和勉强协调阶段,城市比重很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城市所占比例很高,空间上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依次递减的空间结构。(4)协调度类型方面:沈阳和大连处于高水平协调区,盘锦处于次高水平协调区,鞍山和抚顺等6个城市处于较低水平协调区,丹东和朝阳等中小城市处于低水平协调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类型上看,沈阳和阜新属于同步型,铁岭和朝阳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其余10个城市属于土地滞后型(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刊出)。  相似文献   

16.
区域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如何有效度量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命题。文章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省1995—2010年的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为陕西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实现区域文化与经济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结果表明:(1)陕西省区域文化与经济存在着耦合形成的缓慢增长的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度;(2)经济快速发展是推动陕西区域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因,在改善协调发展演化类型中贡献了主要力量;(3)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协调发展演化类型属于文化落后型。  相似文献   

17.
新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计算新疆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标,对新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永峰  郑慧 《经济师》2015,(3):195-198
通过阐明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胁迫的关系,构建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相关的定量评价模型,对乌兰察布市近年来的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类型由中度失调衰退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型,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都呈增长趋势,体现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同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17A3数据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NPP时空演变特征,顾及区域主体功能类型特征构建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1—2010年,研究区NPP均值为395g·m-2·a-1,呈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10年间NPP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48%。(2)流域生态价值呈"倒U型"曲线波动变化,2008年达到最高值896.08亿元,最低值为2001年的675.78亿元,单位面积生态价值为96.8万元/km2。(3)流域GDP呈线性增长,人均GDP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形成了流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黄淮平原农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集聚分布。(4)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度先降后升,呈"U型"曲线变化。协调发展区域沿陇海、京广线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弱协调发展区域沿京广、陇海线分布在协调发展区域的外围及桐柏、大别山区;失调发展区域分布在京广线以东,主要是黄淮农区的县市,长期处于失调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构建淮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解决主体功能定位对流域经济和居民福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6)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度量人口与土地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平稳,城市建设面积在快速增长,但是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出现了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在耦合颉颃阶段,以高等强度耦合城市为主。(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和勉强协调阶段城市比重很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城市所占比例很高,空间上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依次递减的空间结构。(4)协调度类型方面:沈阳和大连处于高水平协调区,盘锦处于次高水平协调区,鞍山和抚顺等6个城市处于较低水平协调区,丹东和朝阳等中小城市处于低水平协调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类型上看,沈阳和阜新属于同步型,铁岭和朝阳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其余10个城市属于土地滞后型(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刊出,上半部分已在本刊2019年第5期刊出,此为下半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