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永不服输精神是闯关东人几百年来的文化在人的精神上的集中体现,有着崇高的人格品位。闯关东人具有着不服输的人格,这种内在不服输人格的外在表现就是闯关东人的勇于抗争的精神,不服输的人格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就是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永不服输的精神。闯关东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所包括的最主要的精神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精彩、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精神;无畏于牺牲生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舍身报国的精神。闯关东人的硬汉气质表现了闯关东人在逆境下决不屈服低头、隐忍顽强的精神品格,显出一种生命的延续和抗争,是闯关东精神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闯关东精神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绵延近300年的“闯关东”,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闯关东精神。今天,社会生活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需要这种“闯关东精神”。闯关东精神是一种不能丧失的精神家园,是一种需要确立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有待释放的文化张力。应该通过闯关东精神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闯关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自发移民潮现象。“闯关东精神”是以山东人为主的“闯关东”移民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下焕发出的一种“穷则思变、敢闯敢创,勤劳朴实、诚信忠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生存态度。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宝贵精神财富。东北地区的早期开发归功于“闯关东”移民的历史贡献;经济转型时期东北衰退的深层文化内因在于“闯关东精神”的失落;未来东北“大发展、大繁荣、大辉煌”的根本希望在于“闯关东精神”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有汉、唐、明、清不同的关东。明清的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是在山海关修建以后出现的。明代关东与清代关东所指的地域范围有所不同。“闯关东”的说法与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有关。关东文化是历史时期多民族文化,开发利用关东文化必须打造精品名牌。  相似文献   

5.
王彦堂  王华图 《东北之窗》2013,(20):113-115
被业界誉为金牌编剧的高满堂创作的《闯关东前传》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高满堂说:“我用八年时间写了三部闯关东题材的作品,面对当年2000万闯关东的人,作为他们的儿子,我真的尽力了。”  相似文献   

6.
8月17日,长达55集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中篇)分别在大连、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等电视台开播,闯关东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闯关东的后代们南下创业现象,也进入了本刊的视野。据史料记载,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及皖北人。其中,山东人占  相似文献   

7.
北方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关东文化”。“关东文化”是长城以外的北方地域文化。“关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关东文化是关东人民在不断的融合、迁徙中孕育、发展、形成的,它以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相和谐的文化特色,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重建关东文化,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关东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关东文化”系对东北地域文化的称谓。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关东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从而决定了关东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进而发挥着特殊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政治行为、生活行为、艺术行为以及精神气质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0.
1981年,还是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渌洋湖村一位普通村民的张福龙把家里的肥猪卖了100元,加上贷款300元,利用一个铁匠墩子、一架风箱和3间防震棚成立了渌洋工具厂。为了找业务,他孤身一人闯关东。那年冬天,他到了丹东,由于不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一下汽车就一头栽倒在雪地里,  相似文献   

11.
题记:《闯关东》的编剧高满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闯关东》里特别注重和观照当年"闯关东"形成的移民文化。闯关东的人到了黑土地上产生了什么呢?我觉得产生了很多东西。首先,闯关东人把先进的农耕、先进的农耕意识渗透到黑土地里。他们对待土地的整理和使用,对待土地的未来,有很多新的做法。比如今年种什么,明年就  相似文献   

12.
神秘,荒凉,奔放,甚至有些粗野。提起北大荒,也许人们的脑海里便会闪出电视剧《闯关东》中的画面——大风刮过荒凉的原野;金戈铁马的兵荒战乱;狂放火辣的关东性格……  相似文献   

13.
神秘,荒凉,奔放,甚至有些粗野。提起北大荒,也许人们的脑海里便会闪出电视剧《闯关东》中的画面——大风刮过荒凉的原野;金戈铁马的兵荒战乱;狂放火辣的关东性格……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特殊的地貌和多变的地势,以及复杂的气候环境,决定了她的历史文化根脉是沿着江河流域或沿海、沿湖的走向分布的。因此,与其说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文明”,还不如说是“东北的流域文明”更为确切。历史上,对东北文化的称谓有“满洲文化”、“关东文化”、“白山文  相似文献   

15.
吕途  王平 《走向世界》2008,(4):16-20
2008年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热“闹”荧屏,让人再一次提到“鲁剧”这一品牌,而《闯关东》里经常说的一句“俺是章丘朱家峪的”,蓦然间让朱家峪这座“江北第一古村”闪亮在人们的视野。一时间,从旅游线路、景点建设、山东菜系、旅游工艺器等四个方面入手,朱家峪要被打造成“山东乔家大院”、“中国北方的周庄”。  相似文献   

16.
“闯关东”历史社会现象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不仅理所应当的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篇章,而且更应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该遗忘的宝贵精神遗产。闯关东现象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那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代薪火相传以其生命的代价,在一片荒漠的土地上刻下的人类争取生存自由的意志印记。  相似文献   

17.
任何文化都是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关东文化也是如此。由历史地理学视野分析东北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多民族的历史变迁与关内汉民族的互动,探讨关东文化的形成过程。小说和电视剧《闯关东》没有真实地反映历史上的“闯关东”,对讨论和理解关东文化有严重误导。  相似文献   

18.
关东文化旅游应用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关东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节是齐齐哈尔打造的的一个旅游品牌,深入研究关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准确把握关东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遵循关东文化的旅游开发原则,为我市旅游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关东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关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可持续开发利用,进而提升关东民俗文化的旅游品位,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1932年至1936年,为稳定“满洲”的治安,协助关东军镇压东北人民抗日斗争,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主要以退伍军人为主,这一时期的移民被称作武装移民。1932年10月至1936年,先后五批近三千名退役军人入殖黑龙江辖区的绥棱、依兰、密山等地,劫夺当地农民的土地、家园。其目的即是将全体移民编为军队配合关东军镇压抗日武装,形成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强化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