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利益冲突无可避免。法律通过利益平衡来实现对冲突利益的调整。进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利益平衡是法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在正义、秩序等法的基本价值的指导下,利益平衡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对利益选择产生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素萍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7):110-112,124
利益平衡是版权制度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版权保护中应当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利益平衡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法哲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在具体的版权保护中,利益平衡要求版权制度既能激励创作活动,又能促进传播和方便利用,最终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种目标的实现,主要是要通过制度的设计,实现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知识产权的正义性基础?知识产权法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劳动理论、激励理论、人格理论、投资理论等几个阶段的探讨。这几个阶段的理论具有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利益平衡法。利益平衡法符合平等、自由、安全、效率、秩序等关于正义的价值标准,因此以利益平衡为方法论构建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正义的。  相似文献   

4.
在自由贸易迅猛发展的时代,国家利益的传统地位、基本内涵以及作用方式均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强调自由市场的国际贸易之间,国家需要寻找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无条件的自由贸易会对一国的产业、能源、环境和金融等领域的安全构成威胁、埋下隐患。只有对国家利益的概念作出重新审视,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条件下维护国家利益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由贸易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5.
没有一件个案会与另一案件完全相同,因此我们不能通过单凭涵摄的方法解决所有的法律问题。这就意味着法律与个案之间有时会存在着差异(或不适用性),从而导致法的秩序价值(或规范作用)与个案的公平、正义价值发生矛盾。我们认为:追求法律稳定与个案正义的平衡是我们法律人的永恒主题和终级目标。因此,借"利益衡量"协调利益冲突,达到利益平衡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法是利益平衡的结果,可以说所有的法律都体现了利益平衡的原则,知识产权法更是如此.因为知识产权法是通过赋予权利人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智力成果的专有权来换取智力成果公开的法.利益平衡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主要体现在专有权利与公共领域的区分、专有权利使用期限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判定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孙饶军 《魅力中国》2012,(35):45-45
人力资源的激励方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激励方式各有各的优点,且作用也有所不同。经济利益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措施;精神激励是在经济利益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激励。能够有效的满足经营者的精神需要,发挥隐性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激励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作用也不亚于经济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它在价值理念上认可人力资源,在思想上对人力资源产生激励。文章对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激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这无疑是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的又一次难得的机遇。该文提出: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当尽快开放证券市场,使流通股与同股同权的非流通股特别是国有股,能有效地按照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在流通、转让中实现其最大的资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友权 《魅力中国》2014,(12):374-374
在现代企业中,工会自身价值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职工队伍素质、人本主义理念、劳动关系的和谐、利益平衡、沟通及时、培训到位、企业文化建设。本文从这七个方面探讨钢铁企业的工会自身价值的体现,并提出了做好工会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详细的分析了企业的经济、社会价值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价值和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经分析后得出,企业在平衡双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不但应重视经济价值还应重视社会价值,才能做到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张俐 《特区经济》2012,(9):143-145
本文以博弈论为基本分析工具,辅以质性访谈调查,对景区开发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三类主要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博弈机理进行分析,明晰各方利益博弈中的决策行为和利益均衡过程,进而构建以景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利益均衡博弈模型,并归纳得到宏观体制下的分权制度、居民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参与意识薄弱和政府及企业的强势参与是影响三峡库区旅游景区开发中利益主体博弈与利益均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土地征收中限制条件与公共利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判断应该遵从权利制衡原则、公开透明原则与扩大参与原则;其公共利益的具体判断标准有:受益对象的多少;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防等建设目标;土地征收的结果确实能使社会公众受益。由于土地征收行为对被征收人的重大影响,应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张春芳 《特区经济》2011,(6):127-129
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构建公正合理的协调的利益关系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违背了这一要求损害了社会公平,影响到经济的增长,更不利于我国的民主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兼顾个人利益同时强化社会公共利益,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保障机制,是解决利益关系失衡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与矛盾的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正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引向畸形的不健康的发展轨道。利益失衡问题的凸显与利益矛盾冲突的普遍化正严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从对利益失衡问题的正确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及公共政策的逐步调整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利益失衡问题的解决,及动态利益均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谭芝灵 《特区经济》2006,213(10):40-41
从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理论文章的视角下,对利益的主体、结构及其利益分配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国资监督机构在深化国资国企过程中应集中调配产权权益,完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资本运营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互为尊重的前提下,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社会本位思想是经济法产生的基础,体现于经济法的本质性原则,决定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法从始至终体现着社会本位思想,并且对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目的是要提高农民土地产权收益、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虽然当下的农村土地权益流转要具有"实现社会保障"与"满足经济效益"双重预期收益目标,但是因土地权益流转分类的性质不同,预期收益目标各有侧重。我们要确保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相关预期收益目标的满足,除了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外,还必须全面构建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土地流转社会补偿机制。通过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以法治方式确保农村土地权益的充分流转和相关主体的利益维护。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主体,中央政府关注国家整体利益,地方政府关注区域经济利益和自身政治利益,农民关注个人经济利益。这种利益诉求差异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方面体现明显。主体关系的复杂性、责任与利益机制的非同步性及考评机制中责任与利益的低关联度是导致利益诉求差异的主要原因。协调好主体间责任与利益关系是均衡主体利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金永红 《特区经济》2006,(9):293-294
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任务,也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概念及其基础,随后对我国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