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工业园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园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文章调查了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状况,在总结现有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工业园的特征,建立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技术支持和管理五个系统的发展状况评价籀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模型——距离函数模型。将该指标体系应用于某综合类生态工业园,识别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本文结合世界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中国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认为庆加强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罗松 《特区经济》2013,(11):195-197
生态工业园是为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工业园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并根据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分析评价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2001—2010年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度。  相似文献   

4.
陈红艳 《特区经济》2011,(6):196-197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确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当前一项现实和紧迫的任务。各种工业园成为江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但这些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目前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规范工业园环境建设,虽然江西省制定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但其见效甚微。因此,应规范环境方面的立法,强化政府职能,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5.
黄琳  若诶 《中国西部》2011,(17):92-95
美国休斯顿是著名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其休斯顿工业园体现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生态理念",园区内部各企业之间实现了真正的联盟与合作,变废为宝,节能减排,避免了经济发展给环境资源带来的巨大消耗与破坏。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投资14.6亿元,在所属的甘泉堡工业区高新工业园、北区工业园和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共3个园区进行64个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硬件环境,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区内外投资企业和新建项目向园区聚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掀起乌昌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发展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7.
我国追纸工业目前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废纸回收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建立生态工业园,是从企业群层次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途经。借用生态学中“关键种”理论和生态产业链理论,分析了我国追纸业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可行性,并运用实例分析,证明了建立造纸业生态工业团是实现我国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中关键种理论,食物链食物网理论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可以作为生态工业园规划的理论指导,使生态工业园的企业、资源之间形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稳定系统,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环境和效益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模式---生态工业园规划的理念和原则。并结合吉林某煤矿循环经济工业园A、B区规划发展实例,探求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区域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珂强 《特区经济》2013,(1):117-120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当今国内外生态工业园构建情况进行论述,得出生态工业园构建的两条关键因素是共生链的建立与废弃物的处理。本文围绕两条关键因素,对生态工业园构建进行分析。根据生态工业园所需要完成的功能,列出达到共生链所需要六个条件,应用向量内积公式的方法,按照六个条件对企业进行两两内积运算,找出传统工业园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共生链。传统工业园内的企业经共生链相连,形成传统工业园网络,可通过网络有向图表示。对传统工业园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进行中心性分析,得出各节点企业的共生链占有率。分析和论述传统工业园中的企业废弃物的可用性以及污染度,研究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将生态工业园构建两条关键因素分析向结合,对传统工业园内的节点企业进行优选,并给出处理对策,进而完成生态工业园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1.
胡娟  陈心洁 《改革与战略》2011,27(7):128-130
随着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传统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的核心区域,是江西承接东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重要移入区。文章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优势(S)、劣势(W)、机遇(O)以及挑战(T),为该地区更好地吸引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水兰 《特区经济》2011,(1):206-207
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的"生命湖泊"。本文论述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辐射力模型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辐射力研究对于城镇的发展意义重犬。文章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现状,构建了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中存在缺乏辐射力强的超大型城市、区域北片和东片辐射能力较弱与其区位明显不符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战略,即树立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理念,营造一个适宜的产业体系,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体系,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原则重点打造生态城镇,制定生态导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4.
许礼生 《特区经济》2010,(5):237-238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九江地处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内,在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背景下,九江出口加工区发展如何探索一条符合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张晓明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45-147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在高位推进,以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休闲旅游符合其产业遴选的方向和要求,因此,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旅游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及对策: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提升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培育旅游旗舰集团;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落实旅游“二次创业”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晓丹  吴杨伟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22-125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界定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内涵,对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该区域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政策经济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应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的方式来建立环鄱阳湖旅游圈增长极,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以行业协会引导的复合协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胡娟  陈实 《改革与战略》2011,27(6):114-116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迫使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向具有生产要素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文章分析了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秋敏  袁林 《特区经济》2011,(7):142-1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规划建设以来,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旅游合作意识淡薄、配套设施滞后、高级旅游人才缺乏、生态环境薄弱等诸多问题。结合环鄱阳湖旅游开发现状,应该从合作观念、资源整合、联合营销等方面深入持续走合作道路。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彬  刘玲 《特区经济》2011,(1):197-198
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借助SWOT分析确定了该区内部和外部环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严宽荣 《乡镇经济》2009,25(3):116-118
鄱阳湖不仅有渔业、航运、灌溉之利,而且有利于发展旅游。可是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鄱阳湖目前存在水域面积日益缩小,水位变化大的问题,控湖工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根据调研数据的可得性和九江旅游实际发展情况,文章论述了实施控湖工程对鄱阳湖区域特别是永修、星子、湖口三县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