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     
赖斯访问亚洲6国美国国务卿赖斯于3月14日至21日访问了中国等亚洲6国,这是她上任后的第一次亚洲之行。在这次旋风式的访问中,赖斯除以新的身份在亚洲亮相之外,还就美国在核不扩散、反恐等一系列议题,与亚洲主要国家进行了协商。  相似文献   

2.
李梦竹图  刘美 《环球财经》2013,(10):128-128
叙利亚化武危机在一度滑向战争边缘后,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9月3日美国国会两党领袖公开支持向叙利亚出兵,9月4日,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授权对叙动武。令外界纷纷猜测大战将至。然而仅仅一周内,俄罗斯中间调停,叙利亚交出化武,美国借坡下驴。9月14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宣布就叙利亚化武问题达成协议,紧张局势仿佛消失于无形。  相似文献   

3.
巴格达围城     
《中国经济信息》2014,(16):12-13
“我们希望马利基先生不要把水搅浑。”美国国务卿克里于8月11日向“在政治舞台深陷重围”的伊拉克总理马利基隔空警告。64岁的马利基已连任两届伊拉克总理,他多次指责总统两度蓄意违反宪法并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报道》2009,(3):10-10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月15日首次出访的目的地锁定为亚洲四国,不仅打破惯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美国是否会更加看重亚洲的猜想。被认为标志着美国将在安全上延续与日、韩的同盟关系,在经济上强化与中国的合作,在文化上拉近与东南亚的情感,基本构成了美国新政府的亚洲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5.
自从奥巴马任命和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亚洲通"盖特纳为美国财长后,美国经济复苏被人寄予更大希望。5月31日,盖特纳进行他上任以来的首次访  相似文献   

6.
新闻     
《中国经济周刊》2013,(27):10-11
2013.07.05—2013.07.11热点1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7月10日,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国务委员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国务卿克里和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共同主持。美国副总统拜登出席开幕式。汪洋在致辞中说,一个月前,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  相似文献   

7.
正坐落于纽约曼哈顿东河边的联合国国际学校是一个真正具有多样性的全日制学校,即使是在纽约这个充分体现国际化的大都会中,这所学校也以其学生在种族、国籍、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多样性以及学校独特的全球视野而显得尤其的特别。在该校2016届的毕业典礼上,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他就是美国国务卿克里。克里在毕业典礼上作为主讲嘉宾发表了演讲。他纵谈国际局势,并对这些年轻的毕业生寄予了美好的祝愿和鼓励。  相似文献   

8.
正在美国的主导下,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舱;但是力量的平衡正在转移2 0 1 4年1 1月北京的天空出现了"APEC蓝",一切似乎展现着完美。然而,无论是中国在APEC峰会上力推FTAAP(亚太自由贸易区),还是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都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其背后,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博弈。美国是否能保持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中国是否能赢得机遇,目前都还未可知。重返亚洲威廉.亨利.西沃德(曾任美国国务卿,美利坚太平洋帝国设想的积极鼓吹者和实践者)曾经预言:"太平洋、她  相似文献   

9.
还是她时代     
美国女国务卿"接二连三"1996年12月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名59岁的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为美国国务卿,次年1月,此项提名获国会参议院批准,奥尔布赖特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国务卿。女人给政治带来的魅力并没有在此打住,2005年1月28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道》2015,(1):13
最近,亚洲是否正在形成"中国秩序",引起各方关注和争论。外媒将其解读为一种排他性的世界新秩序,尤其是一种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制衡与对抗策略。奥地利《标准报》2014年12月1日经济实力的增加带来了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增加,世界各地都给中国领导人铺开红地毯。就像"二战"后的美国一样,中国现在也拿出了资金用于构建与世界各国的强大经济和基础设施联系。  相似文献   

11.
五年来,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一直饱受诟病,实质上折射出美国战略调整的困境,印证了美国已从唯一超级大国蜕变为特殊大国,沦为一个摇摆的力量。美国"再平衡"源于战略焦虑,主要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三个层面铺开。"再平衡"战略出现了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军事化,这将损害美国分享亚洲地区经济红利的机会。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或为其盟友利用。增添了美国的战略负担。美国越来越多地介入南海事务,成为南海争端的"第三方"。囿于美国决策者抱残守缺,试图以20世纪的方式来应对21世纪的问题,"再平衡"战略的出发点、动机和方式均存在严重瑕疵与漏洞,加上推行过程中还受到国内外因素的严重掣肘,影响这一战略的变数甚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说明了美国将难以摆脱其战略困境。而且中东与乌克兰危机都会分散美国的注意力。或许美国会逐渐认识到,在没有外来主导的情况下,亚洲国家有能力、有智慧塑造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2.
晓岸 《中国报道》2013,(2):48-49
当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美国能否以平和、理性、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坚持在坦诚深入的对话和平等互利的合作中与中方共塑中美关系的新型未来,将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抉择,而不是某位总统或国务卿的风格选择。与我们打了多年交道的希拉里·克林顿即将离开美国国务卿的岗位。她在国务卿任上飞行近百万英里,访问上百个国家,创下多项美国外交的"第一",对得起"史上最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一次,两个相互交恶的封建国家的士兵恰好在暴风雨中同船共渡大河。他们没有打起来,而是携手渡过了难关。由此产生了一句中国谚语:同舟共济。"2月13日在,展开亚洲之行前夕,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在亚洲协会发表演讲,她用"同舟共济"这个中国成语,来传递美国对华政策的信心与态度。同时,她开心地透露,二月底美中双方将重新开启军事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东北之窗》2008,(24):8-8
12月1日,美国的准总统奥巴马推出了全新的美国外交安全团队。同时美国前第一夫人、民主党前总统候选人,也曾是他"对手"的希拉里被他招入麾下,任命为下任国务卿。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自"二战"以来的一个公认的世界头号强国,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亚洲的地区性强国,对周边国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亚太地区同时作为美国与中国的对外战略重心地带,双方都希望能保持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在中国不断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为维护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制定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来限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和重要的贸易伙伴,与美国又有着广泛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既压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又不损害与中国的经济往来,选择通过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等问题来实现其"亚太再平衡"的目的。中国将面临美国重返亚太后引发的一系列地区性政治矛盾所带来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间的矛盾,分化对中国的压制力量。  相似文献   

16.
7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发表讲话,敦促中国政府同意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7月20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洪磊表态,中国政府对东盟国家商谈南海行为准则持开放性态度。在许多人看来:南海行为准则一开始在东盟的主导下商谈,又有美国政府的参与,就难以避免多边化的背景,而这一格局与我们长期坚持的领土、划界争议在国家双边谈判的基础上解决的策略不相符合。因为美国乃至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加入其中,南海问题水更"浑"了。南海行为准则一旦建立起来,必将对中国的现实利益产生遏制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南海问题理解成为一个地缘政治问题,美国政府及东盟争议国家再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国的态度谨慎,而朝鲜则持反对态度,美国“亚洲再平衡”策略(PolicyofRebalancingtoAsia)依然在该地区获得了广泛的接受。通过这一策略,美国终于将资源、能源、人力和注意力从过去十年的军事热点地区抽出,  相似文献   

18.
脸谱     
李梦 《走向世界》2014,(30):14-14
希拉里·克林顿 身份:美国前国务卿 关键词:竞选之书 6月10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回忆录《艰难抉择》(Hard Choices)正式发行,开卖首周就热销超过10万本。舆论认为,希拉里有意借新书“试水”2016年美困总统选举,从而作出最终抉择。  相似文献   

19.
"原油价格将创出150美元的新高!"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如是预言。长期以来,原油价格一直是国际交易市场的晴雨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4月4日,收报的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5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盘中触及每桶108.78美元,不但创下自2008年9月20日以来的盘中最高价格(当时纽约油价曾触及每桶109.50美  相似文献   

20.
"亚太再平衡战略"最近成为国际政治领域频频提到的一个词汇,它的提出源于美国要平衡和制约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赢回战略上的主导权;通过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重振美国经济的目的;摆脱美国外交困境。美国在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过程中一步步加紧对中国地缘、军事和经济上的围堵布局。为了应对美国的围堵,中国必须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破局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