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现状,阐述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存在的主要风险,力求为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解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在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政策的支持,汽车金融市场逐步回暖,汽车消费信贷总额逐步上升,但贷款个人在借贷过程中的违约行为却给汽车消费信贷造成了不小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文章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现阶段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银行与个人消费者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几个建议,包括:发展及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汽车消费信贷的制度环境;提高汽车消费信贷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控制以及拓宽抵押物处置渠道等。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根源分析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上分为借款人因素、银行内部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前两者可以说是由自身内部的原因所带来的,后者则是由于第三方的行为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5.
高芳 《活力》2011,(11):108-108
目前汽车维修企业普遍存在服务欠佳、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以及信息化不足等问题,所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现代的管理方式成为汽车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汽车服务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产业价值链上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个人汽车消费信贷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银行和申请汽车消费贷款的个人在信贷交易中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个人汽车消费信贷违约率和坏账率高以及银行惜贷少贷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消费信贷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消费信贷的业务构成及消费意向情况 1.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构成. 消费信贷是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资金,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主要有: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家居装修贷款等.其中住房信贷是重点,占消费信贷业务总量的50-60%.汽车和助学贷款稳步发展,其他品种发展基本适度.  相似文献   

8.
《经营者》2013,(1):183-184
目前我国汽车消贷渗透率仅为10%左右,而十年前愿意选择贷款买年的客户屈指可数,未来十年或将提高到30%从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正式批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我国的汽车消费金融业务实现了飞速发展。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截至2011年底,汽车消费金融市场余额已经突破3000亿元。2004年10月1日,银监会出台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近几年  相似文献   

9.
为扩大内需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从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出台了18项主要政策,大大推进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个人住房、汽车、教育、旅游、装修、大额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信贷产品.到2001年10月,我国消费信贷总额为6464亿元,比1997年增加了6292亿元,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由不足0.3%上升到近6%.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资金中的比重一般为20%~40%,我国远未启动消费需求的杠杆,有诸多因素阻碍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汽车金融的路子不同于国外,不同于厂商主导金融公司占据市场,可能会以金融机构为主,这或许是中国独特的路2009年和2010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形势一片大好,但以消费信贷、汽车租赁、汽车金融租赁为代表的现代汽车服务业并没能跟上前者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消费信贷是个人和家庭用于满足个人需求(房产抵押贷款例外)的信贷,与企业信贷相反.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我国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地得到壮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拥有的金融资产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遵守加入WTO的承诺中,要打破传统的只有本国商业银行才可经营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制约,随着央行关于《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管理办法》和《汽车信贷管理办法》的即将公布出台,由于允许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及外资银行可在五年缓冲期后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外资之所以如此看好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是因为这个市场有着远大的“钱”途。  相似文献   

13.
王俊峰  孔莉 《价值工程》2011,30(22):134-136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用系统的思想,对企业进行评价,使得制定企业战略计划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方法。通过对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市场上的SWOT对比分析,总结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各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下的互补性优势,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所谓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就是以购买商品房的借款人为投保人 ,以贷款银行作为被保险人 ,保险公司主要保障银行在贷款期满时投保人不能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兴的险种 ,目前只有少数保险公司在进行试办 ,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条款和承保办法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但是 ,从长远发展来看 ,它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首先 ,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住房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住房体制改革是…  相似文献   

15.
消费信贷是指为了生活需要,金融或商业机构以货物、货币等形式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者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偿还的一种信贷行为.消费信贷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消费信贷有一定突破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制度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信贷的各种行为规则总称为消费信贷制度。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经过五六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消费信贷制度建设也相对完善;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制度(特别是金融机构组织方式、资金运营方式、消费信贷交易规则)进行分析比较,对完善我国的消费信贷制度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18.
梁燕君 《经济界》2005,(5):29-31
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促进消费需求增长过程中,除了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支持外,消费信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消费信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商业部门直接对顾客的中短期信贷,主要是通过信用卡方式结算的赊销和分期付款方式的赊销;二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耐用消费品、住房及支付其他费用(如教育费用)的长期信贷,主要有各种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等。目前,从我国消费信贷的现实状况来看,无论是从消费信贷的规模、实施消费信贷的产品,还是消费信贷总额,在居民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都尚处…  相似文献   

19.
《河北企业》2000,(7):31-31
<正> 美国消费信贷占贷款规模的20%~40%。为什么在美国消费信贷如此受银行青睐?从收益、损失和费用三要素分析发现,消费信贷的收益非常高,尤其是房地产贷款、个人分期付款等在扣除损失和费用后有着极高的净收益,从而深受银行欢迎。我国的商业银行一方面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一方面难于扩大获利空间,从而在开展消费信贷中束手束脚。缺乏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的服务对象规模大,情况千差万别,而且消费者个人与企业不同,他们没有财务报表、经营业绩等反映财务状况的客观资料。发达国家已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等级制度,资信评估、咨询机构和信用信息网,便于银行快速全面地评估借款人还贷的可能性和意愿。我国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职业、收入、财产情况、社会活动表现甚至有无违法犯罪前科都无正常程序与渠道进行了解。信用机制软化。我国还未制定配套的法律,对违约背信行为缺乏制约和惩罚机制。以住房抵押贷款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各大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个别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加强采购管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已成为汽车整车企业的核心战略。文章通过对汽车外购零部件采购管理的研究分析,针对汽车企业采购管理的信息集成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