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先前论著中某些关于传统中国法律的旧见陈说,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反省和批判。而引领此一学术风潮的代表,正是以黄宗智教授为核心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中国法律史研究群,他们的研究共同体现了“新法律史”的特征:在“历史感”的观照之下,连接经验(广泛利用极富学术价值的诉讼档案)与理论(从优秀社会科学理论中汲取灵感并与之真正对话),提炼自己具有启发性的新的中层概念。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新法律史”所体现的学术取向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不仅包括提醒我们注重对诉讼档案的充分运用,以及吸收优秀的社会科学成果,还包括借历史之光洞见现实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中国法律史研究虚学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台湾和菲律宾都在所谓的东洋范围之内,且又都是明清时期中国向海洋移民的重要区域。在学术界,人们曾经分别对中国历代向上述两地的海洋移民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对二者进行系统的综合比较研究却并不多见,然而恰恰是后一种研究具备透视如下几个关键问题的充分视角,这些问题包括:移民台湾与移民菲律宾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移民活动(移民台湾属国内移民,而移民菲律宾则属国外移民),故而,比较这两个移民社会经济发展的异同点,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其次,台湾与菲律宾的中国移民基本上都来自闽粤,移民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3.
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两代是外来移民入迁赣南地区的主要历史时期,也是赣南客家社会文化形成的关健历 史 时期。因此,研究明清时期赣南的移民运动,有助于我们对赣南客家社会文化的形成及其历 史内涵作出切合实际的解释。以往关于赣南地区移民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清代的移民,而对 明代的移民只作简略的论述,以致赣南客家的早期历史不明晰。①这便是赣南客家社会文 化 未能得到全面解释的重要原因所在。事实上,无论就其移民规模、抑或是对赣南的历史影响 ,明代的移民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着重探讨明代赣南地区移民的具体来源、方式与分布 特征,以期廓…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地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題的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历史,远较西欧封建社会延绵时间长。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们的广泛兴趣。不同立场、不同派别乃至不同国度,特别是日本和俄国的学者们展开了持久、热烈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对此问题的讨论几乎成了贯穿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红线。可以说,金观涛和他的合作者是这个问题研究走在最前面的历史学家。他们提出的“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摆脱了以往历史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被众多的因果环所套住,无法寻找到终极原因的困境,给了我们较为满意的回答。所谓“社会结构调节原理”,就是说:任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26日是邓拓同志八十岁诞辰。邓拓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和诗人,“文革”初期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 邓拓在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中国教荒史》是他在1937年撰写的一本专著,全书约24万字,署名邓云特,当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由三联书店再版,并将文字改为语体文。作者分析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正确地指出: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引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往往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从救荒事业发展程度可以测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大小,可以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程度的一种标志。《中国救荒史》一书不仅记述了历史灾荒的实况和救济政策,而且分析了历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和形态的演变以及它们同灾荒的关系,从而揭示了灾荒这一社会病态根源。揭示了历史上各阶段灾荒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借以探求防治途径。 为了纪念邓拓,特请成美同志将《中国救荒史》的第一编《历代灾荒的史实分析》加以缩写,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前,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是热点议题,原因是,这时的史学学术发展处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主导地位”这样一个特殊阶段,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史分期和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与方向。改革开放后,中国要建立市场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学术氛围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看土地制度的视野更加广阔,注重以科学研究关照现实发展。因而,从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等视角总结经验,探索土地制度变迁规律和土地制度科学构建的研究内容逐渐增多。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所有制、土地财政以及城乡土地二元结构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多方各有主张、各执一词,此时,加强对土地制度史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如何“以史为鉴”和“经世致用”?刘正山博士的《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恰好为我们探讨如何改革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检视自身理解和判断的合理性、科学性提供了再认识、再思考的“养料”和机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非法移民问题刑事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移民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基于对非法移民适用刑事法的回顾和现状,中国应坚持正确的立场,在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完善立法,制定“移民法”,修改刑事法的相关规定,增设有关罪名,强化刑事司法,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打击非法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 向青海省移民垦荒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历来毁誉不一。解放后,我们也进行了移民垦荒工作,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冯浩华同志在《对青海移民与垦荒的历史考察》(载于《经济研究》1983年第5期)一文中(以下简称冯文),对有组织的移民提出了个人看法。我们认为该文所作的结论;“在青海这个高寒地区的特殊条件下,外省进入青海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过累次试验,都是失败的”,有违于青海历史的基本事实,是值得商榷的。下面,我们拟以青海移民史实,分析探讨青海移民与开拓的关系,并就教于冯浩华同志。  相似文献   

9.
中国税制结构模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梅 《财经研究》2002,28(3):23-26
目前,关于我国的税制结构模式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理论界众说不一,其中不乏有许多同志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是“双主体”模式并主张应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齐,尽快实现以直接税为主体(其中又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模式,本文认为,这种观点脱离了中国当前的国情,尽管“双主体”是我们的理想目标,然而当前的税制结构模式却称不上“双主体”,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也不会一蹴而就,还需要我们做许多的努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就诠释模式、主导观念、思想力度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言,列文森的经典之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都堪称是美国乃至于西方“中国研究”领域一个时代的象征。本文主要着重于中国社会“传统”与“近代”(现代)之间究竟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及如何认识和消解历史与价值(“我们的”与“真实的”)之间的张力两个核心之点,评析列文森的思想理论及其由之所引发的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批评与争论。  相似文献   

11.
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历史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的运动过程。本文从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古代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义及类型,并重点解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郝云宏  刘星 《经济论坛》2003,(22):91-92
一、中国经济学的三大思想渊源经过几年的探讨,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学有三个方面的思想渊源,一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二是西方经济思想,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对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立足点的认识各有不同。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叶世昌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政府决策,可以说无处不在。”李义平也认为应特别研究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如果我们搞不清这一深层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照搬照抄,就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质。从其研究对象来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社会科学;从其研究取向来说,政治经济学是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剖析的生理解剖学;从其研究方法来说,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作为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民族形态与现代形态。因此,我们应当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属性,为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市镇史研究的力作——读《宋代草市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古代城乡商品流通中出现的新环节,研究市镇发展史,有助于揭示古代社会经济的总体结构及其演变趋势。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中世纪经济组织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集市的重要地位”;“每个国家都有很多集市,而且每处的集市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点,因此,它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国际性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不少学者致力于中国市镇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但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大多只是局限于明清乃至近代的市镇,对明以前的市镇则未有专论。傅宗文先生的新著《宋代草市镇研究》,填补了中国早期市镇史研究的一大空白,可以说是一部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15.
从两极结构到多元结构--中国转型经济学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平 《经济经纬》2002,5(5):15-18
中国第一次被动型工业化和外生型城市化形成了无主权状况下畸形的“两极结构”,建国后第二次赶超型工业化和限制型城市化则形成了有主状况下倾斜的“两极结构”。“两极结构”巳成为中国转型前的历史结构,为了突破“两极结构”的束缚,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开始构建“多元结构”。“多元结构”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的现实结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山林”作为中国园林史研究中屡被提及的重要概念,已有了具体而明确的理论赋义。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当代研究长期缺乏对该词的历史溯源。为此,基于《四库全书》检索得到一定数量的文献史料,对“城市山林”概念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初步考析。从中发现,“城市山林”并非一开始就是独立的概念;“城市”与“山林”两词媾和的过程,本质上是文人阶层有关“人之栖居”问题的长期思辨与抉择。而对此的认知,或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园林”与“城市山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20世纪中国财经史》的几点意见许毅这次是工作座谈会。开这样一个会,是为了研究中国近一百来年的历史情况,找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为实现2000年的奋斗目标作努力,不是无的放矢。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总结过去,认识今天,预测未来。社会主义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功能。今天中国人的“中国认同”正在面临各种外部挑战和内部解构,“中国认同”建设必要且迫在眉睫。民族社会学视角下,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认同”建设的两种基本路径均不符合实现社会横向维度族类整合的本质性质和基本原则。珍惜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传统和悠久的历史过程本身,普及对“中国历史”的集体历史记忆,提升“这是我们的历史”的历史意识,奠定对“中国历史”的历史认同的坚实基础,才是“中国认同”建设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辛契季 《新经济》2006,(12):42-44
转眼间,时间已把中国带到了2006年年末日子,中国入世已满5周年,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保险、银行卡市场已历经了一系列的蜕变和革新。而当中国银监会作出“中国银行业2006年12月11日前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庄严宣布时,我们站在这一历史时点上,面对即将到来的2007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向更实质性开放的崭新起点。  相似文献   

20.
陈孔立教授的新作《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列为“南强丛书”第一批书目,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1991年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笔者获作者贻书一部,乃得先读为快。本书分总论、人口与人口结构、农民起义以及游民暴动与械斗四个部分,凡23万言。从各个不同侧面,对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历史作了深入的考察,具有视野宏阔,见解独到的特点,学术价值甚高。 本书第一篇“总论”部分是全书的主轴,它首先从移民社会的特点、移民社会发展的模式以及台湾历史的特殊性等方面,对清代台湾移民社会史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清代台湾移民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