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刊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主要发生在高端产业中的高端技术环节。由于低收人家庭受教育的激励不断下降,美国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呈下降态势,这使得美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呈现高低两端扩张、中间层次萎缩的特点。因为中等技能劳动力的短板,美国大规模接受制造业多数生产环节回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很难具备作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由"带状"转向"块状",区域经济正在由省域、行政区经济转向城市群经济。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由基尼系数刻画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2)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10%显著性水平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对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单向溢出效应,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间存在两两双向溢出效应,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区位熵对长三角26个地级市装备制造业进行测度,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2005—2012年的数据,以长三角26个地级市为样本,通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26个地级市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总体而言,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就比较优势而言,省会城市(包括上海)在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就整个长三角而言,装备制造业就业人数总体处于“东多西少”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9,(11):113-119
本文估算了1999-2016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劳动力技能结构及技能溢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数量占比和报酬占比均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尤其是2010年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且资本密集型行业显著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技能溢价则在2004年达到最大,此后逐渐下降,说明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增速高于需求的增速,"新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形成,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能溢价在样本期间一直低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为加速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未来尚需大力培养适应"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并积极完善工资的市场化决定机制,同时还要预防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的拉高作用可能导致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特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长三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现在,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中国制造”尽快转变为“中国创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柯蓉  秦莉 《企业活力》2013,(2):56-61
作为长三角的支柱行业,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个长三角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空间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也在持续放大,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却呈现空间正相关,意味着长三角区域内相互促进,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的作用力更为加强。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长三角的政府公共投资(分配)过多地流向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核心城市,使这些城市的人均公共资本拥有量大幅上升,从而引发了其边际生产率递减情况的发生。但它们的资本利用效率或技术创新水平没有明显提升(或下降),不足以抵消其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的趋势。对这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公共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意义已经在数量上表现得不明显,但对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且资本边际生产率呈递增态势的长三角外缘中小城市而言,公共投资却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跨国公司和代表机构的流失现象出现了乐观的回转局面,流动指数呈平稳下降态势,至2010年第一季度,流动指数仍持续下降至23%。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集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利用EllNon和GIaeser提出的V指数,对1987年-2011年间中国制遣业15个2位数行业的集聚情况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现出整体增长态势,但2008年前后开始下降,出现倒u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制迪业集聚水平差异在持续扩大,两个地区的集聚走势构成“喇叭形”;但2008年后东部有重新集聚的趋势,西部的制造业却在_直扩散。这对我国在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提供了经验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水平,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异质性讨论表明:高生产率、低融资约束和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在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时,服务化转型的意愿更大。动机识别检验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弱化制造业企业市场势力,服务化转型对企业市场势力具有重塑效应;服务化与技术创新均是制造业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转型路径,二者间存在替代性。最后提出政策启示:促进人力资本深化,驱动劳动力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是弥补劳动力成本上升短板的关键;利用新技术形态创造的新契机,是助力服务化转型迈向高级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机遇;同时,应谨防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虚拟化和空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外刊速览     
美国的制造业根据美国权威劳动力分析机构发布的信息,制造业企业被定义为从事机械、物理、化学、原材料转化等业务的公司。过去10年,美国制造业工人从业人数明显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1700万下降到2006年的1400万。与此同时,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呈明显提高。现在将近50%的制造业从业人员完成了高中学业,甚至有25%的人曾经进入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城市制造业聚集与分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珠三角城市制造业的统计数据,从地区专业化系数、产业结构差异系数和空间分布差异系数及区位商的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地区6个城市的制造业聚集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制造业存在产业同构化现象;珠三角城市制造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专业化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而东莞市等城市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下降;珠三角城市的制造业聚集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测度、特征及变动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樊福卓(2007)构造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分别从地域维度和行业维度对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18个制造行业在1988~2006年问的区域专业化系数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演进特征和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行业层面上说,我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区域层面上说,各省份间制造业的结构差异性逐渐增强,即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行业分工水平和专业化进程在我国各地区中增速加快,沿海省份则增速放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聚集度γi系数对我国18个制造行业1988~2005年的聚集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并考察了各制造行业聚集地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聚集现象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1988~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聚集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看,呈现出U型曲线特征。制造业聚集地的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5省市,中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并呈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10年,跨国公司的流动指数一直延续了从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平稳下降的趋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流动指数分别为23%、21%,呈平缓态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复杂多要素为视角,利用可拓理论与关联函数构建制造业“解锁”能力指数测度模型,建立其“经济拉动-技术创新-能源节控-环境防护-社会保障”五维集成测度体系,分别对制造业“解锁”能力进行纵向时序测度、横向截面分析和未来驱动要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2004—2013年的“解锁”能力从“较差”水平到“中等”水平再到“较高”水平,呈逐渐好转的发展趋势,但其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均处于“理想”水平以下;全国30省市制造业“解锁”能力已形成“五大梯度”,其中多数集中于“较高”与“中等”水平,而东、中、西部地区则呈“东部领先、中部追赶、西部发展”总体态势,同时制造业“都市联动效应”相对显著,但局部地区存在等级衰退的趋势;在未来制造业“解锁”能力保持稳定的背景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科技人才培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清洁能源替代效应则成为制造业后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王虹  林玲 《数据》2013,(11):70-73
本文在阐述节能减排潜力概念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基于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两个指标构建节能减排潜力指数,并应用该指数对北京制造业不同时期的节能减排潜力大小进行了测算,对潜力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制造业仍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潜力,但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下降空间相对有限;现代制造业的节能潜力大于传统制造业,而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的减排潜力体现在不同方面,前者为优化能源结构,后者为控制能耗总量。  相似文献   

18.
成青青 《经济界》2022,(3):49-58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跨区域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围绕“同城化、协同化、差异化”融合发展目标,根据长三角相关城市数据样本,对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五维”驱动因素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南通与长三角相关城市区域经济联系紧密,区域比较优势逐年增长,区域产业分工在合理区间,但区域创新活动偏弱,区域产业协同的产业同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畅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空间共构,高端赋能,提高政策协同,实现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劳动力流动与资本流动、信息扩散、产品输出一样都是全球化的内容。外资投资区位的非均衡性、各地区市场规模与自然资源禀赋的迥异共同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决定了产业在空间上发生集聚的动态演变过程。由于一国之内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相对容易,这种产业集聚也就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本文试图从东部制造业集聚的角度,分析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为54.7%,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至,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分区域看,欧洲制造业PMI与上月持平,亚洲和非洲制造业PMI较上月略有下降,美洲制造业PMI较上月有明显下降。从全球制造业PMI变化看,指数仍保持在54%以上,显示全球制造业复苏态势仍在延续。但当前指数水平明显低于2021年56.1%的平均水平,环比连续2个月下降,表明全球制造业复苏动能在持续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