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昕 《珠江经济》2005,(4):48-56
小农经济难以解体既是广东“三农”问题的表现,又是广东“三农”问题的总根源。保留小农经济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前广东小农经济的变迁力量和机制来自于政府的合理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2.
小农经济与广东的"三农"问题——兼评小农经济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冰 《南方经济》2003,(11):37-41
小农经济难以解体既是广东“三农”问题的表现,又是广东“三农”问题的总根源。保留小农经济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前广东小农经济变迁力量和机制来自于政府的合理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尽管小农经济与生俱来的弱点给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但中央一再强调不能否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小农经济仍将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小农经济发挥的作用,非但不小,反而非常重大。学界、一些政策制定部门以及地方一些同志对小农经济作用的忽视,对中央"三农"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有关部门规定,国家新增惠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项目获得了远比小农经济大得多的财政和项目支持;不少地方政府更是用行政手段来打造规模农业。小农经济如果失去政策的扶持,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潮中,遭遇灭顶之灾是迟早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农村的货币化和城市化,"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最重大的问题。本文在对"三农"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对"三农"问题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通过城市化、通过经济的高速发展来迅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的运行。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农”视角的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柳  师博 《中国城市经济》2011,(17):194-195
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它关系到未来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本文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视角,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作一简要的分析与阐述,并且认为:首先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小农经济"问题;其次,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落到实处;最后,培养新型农民,增强他们的积极性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尽管小农经济与生俱来的弱点给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但中央一再强调不能否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小农经济仍将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段进朋  王旭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50-54
两千多年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制度框架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现实因素,综合导致了我国目前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严重缺失和市场主体的发育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化市场改革,这种改革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走以强制性变迁入手再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的路子,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我国农村经济是一个人造的社会系统,要实现其结构优化,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和人工选择的途径,不可能由系统的自我进化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三农”问题提高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在新时期,如何真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战略决策,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关键要实现“六个转变”:一、由小农经济向农业产业化转变,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弱质特征和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造成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难以克服,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当薄弱,农民能以增收,农民也不能依靠不完备的农村…  相似文献   

9.
李卫玲 《发展》2002,(10):4-5
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再发达的城市经济也只是漂浮在小农经济汪洋大海上的一小块绿洲,大海风浪一起,绿洲也就会随着倾覆。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投入极其重要。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亟需政府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治贫”和“治愈”,而“治贫”仍然重在“治愈”。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三农”问题的实际和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玉利  冯潇 《南方经济》2019,38(7):72-82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业功不可没。乡村振兴、共享经济、社会创业、三农变化、城乡互动等众多因素共同推动涉农创业,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的创业活动日趋活跃。但是,不能用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振兴乡村,三农创业也不会是城市创业的自然延伸。挖掘三农创业实践中的学术问题,大力开展三农创业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三农发展等政策建设建言献策,也有助于丰富和推动国内的创业研究。基于三农创业所展现出的活跃性和独特性,作者指出机会在未被充分利用的三农独特资源中孕育,资源、创业者等基本创业要素也正不断向三农集聚,呼吁学术界重视三农创业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地,文章从三农资源、企业家精神等角度切入,初步探讨了三农创业领域中可能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议题。最后,文章从三农创业实践出发,对三农创业的研究视野、研究情境、研究范围、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等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戈世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53-55
文章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西部“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西部“三农”问题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通过经济重建、生态重建、社会重建、制度重建、文化重建和城乡关系重建来解决西部“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安徽是农业大省,发展特色农业是安徽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特色农业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而安徽省金融支农还不能满足特色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通过分析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航  王庆 《乡镇经济》2007,(12):36-40
农民收入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新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文章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乡村旅游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邵延平 《乡镇经济》2006,(10):14-1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把公司管理制度引进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农民用土地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年终分红,解决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民城市化的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经济影响下的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资源型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两者相结合角度出发,研究资源型经济影响下农民和煤矿资源开发者发展意图的差别所造成的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行为和煤矿资源开发者行为的冲突,矿产资源开发者选择破坏资源环境行为发展路径和农民选择保护资源环境行为发展路径。这两种发展路径决定着只有建立煤矿资源开发者和农民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才能保证资源型经济影响下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区域品牌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民收入相对降低,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借助在湖南省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农业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湖南省的实情,提出了发展农业区域品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雄 《特区经济》2008,228(1):141-142
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要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而农村中介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扮演着协调剂、服务器与资源库的角色,这对培育农村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中介组织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能力缺陷,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其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