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应允许企业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可按提取坏账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金额。然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资产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对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收益。会计政策与所得税税收政策的差异造成了税前会计  相似文献   

2.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于期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作所得税纳税调整而不得在税前扣除。例如,一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值为50万元,已计提折旧10万元,账面净值40万元。因技术进步,该固定资产已不可再用。对此,根据会计制度,应全额计提减值准备40万元,但根据税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已经得到共识。按照商誉的取得方式进行分类,商誉可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不予确认。合并商誉是指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企业对被合并企业的购买成本高于该被合并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商誉减值准备计提进行了方差分析,对企业更倾向于在盈利还是亏损的情况下计提商誉减值以及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的公司后续盈利情况如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召轩 《税收征纳》2006,(10):37-37
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明确了所得税扣除方法,加强了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而财政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率先施行。执行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后.将对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会计师》2016,(8)
并购重组是国际通行的公司扩张方式之一,作为世界新兴的经济体,并购重组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旋律。并购过程中确认商誉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应的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与会计处理成为会计实务工作者经常面对的业务。如何提高商誉减值准备计提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也成为我们面对的财务课题之一。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商誉减值的相关规定,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商誉减值准备计提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和资本市场可能存在的影响,对商誉减值准备确认方法的完善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企业捐出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对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的净利润和所得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两项永久性差异,及捐赠年度会计与税法因视同处置收入与折旧额不同所产生的两项时间性差异,均应于捐赠年度一并进行纳税调整和所得税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7.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规范了商誉的计量。但是对企业合并时,合并商誉对所得税的影响如何确认和计量未作规范。本文结合企业合并时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初步探讨了其对所得税影响的确认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确认和计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清 《中国外资》2012,(7):121+123
减值准备是根据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而对企业资产价值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减损进行确认计提的数额,正确核算坏账准备是保证企业资产不被高估的必要条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及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2007年实施的新准则对商誉确认及其后续处理事项做出了新的规定,相对旧会计准则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有较大变化.尤其是单独提出了“商誉减值准备”。结合国际准则对商誉减值的有关规定,对商誉减值测试方法以及减值处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誉计提减值可以较好地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但是由于商誉计提减值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估计和判断,计提减值准备的动机使得上市公司在稳健性的名义下仍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本文选择了2007-200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商誉减值计提的动因及其外部审计监管。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计提是基于其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非盈余管理行为,商誉减值计提越多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这也从侧面进一步验证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依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是不能计提折旧的;即使提取了折旧,也不得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但是,进入2003年以后,国家税务总局对企业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作出了很大的政策调整。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法〔2003〕45号)第二条的规定:首先,企业在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时,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其次,企业在经营中使用捐赠的固定资产后,可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  相似文献   

12.
浅谈资产准备对所得税的影响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发布后,企业的会计核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所得税的调整项目也做了新的规定,当会计制度与税法不一致时,应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作调整。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会计与税法的协调,本文就资产准备的计提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谈谈具体的核算办法。  相似文献   

13.
赵志鹏 《会计师》2019,(3):26-27
企业并购产生的商誉泡沫及其一次性重大减值处理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要素之一。随着我国上市企业并购活动的愈演愈烈,合并方在并购后的商誉泡沫现状日益突出,所以,并购后的商誉减值成为财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商誉处理的现状出发,通过研究商誉的确认、初始计量以及后续计量等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案例,提出了确认商誉价值和把控商誉风险的一些对策与建议,进而为防范商誉泡沫、降低其减值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分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差异。通过对2001—2011年深交所上市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统计研究,发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资产减值计提存在巨大的差异,间接反映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企业按照会计规定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收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由于计算口径或计算时间不同会产生差异,在缴纳所得税时,应当按照税收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税前损除的制度。笔现将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罗薇 《财政监督》2023,(4):62-64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尚不成熟,在金融资产的分类、确认、计量和减值准备计提等会计核算方面疑点较多、容易混淆。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必须定期或至少在每个会计年度的期末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本案例涉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判定的不确定性及主观性强,很容易被企业用来操纵盈余,因而案例在陈述企业违规事实、分析企业违规动机等的基础上,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监管部门科学制定计提标准、日常监管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八项准备,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内执行。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六条明  相似文献   

18.
观察     
《会计师》2005,(4)
聚焦两会政协代表提案:保险公司会计政策调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运祥提出了《关于实行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减值准备税前扣除的提案》。唐运祥在他的提案中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保险公司按照会计制度计提的权益类投资减值准备全额在税前扣除,以避免在投资业务亏损时还要增加企业的纳税负担;二是为有利于中、外资保险主体间公平竞争,统一中、外资保险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税前扣除的政策。政协委员的呼声:资产评估和定价规则需完善全国政协委员、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朱登…  相似文献   

19.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及减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一家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时,才会产生商誉.由于合并商誉的特殊性,其确认、计量,减值等后续处理在各企业的实际运用存在着不少争议.  相似文献   

20.
叶玲娜 《金卡工程》2010,14(6):294-294
我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IAS36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CAS8),这一准则典型地体现了立足国情、国际趋同的特征。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确认和计量、商誉减值处理等方面,将我国CAS8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资产组等与国际的趋同,探讨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审慎考虑而与国际准则存在的差异,并对其后续发展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