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保奎 《金融科学》2001,(3):111-112,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为我国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上的一次革命。但按生产要素分配绝非我们的创新。马克思在他的“整体价值论”-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分配理论中,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了科学的论述。本文在阐述马克思“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按生产要素分配,进而论证它的科学含义与合理性,以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考察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中,公有制经济领域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不存在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是m,其次考察按生要素分配能否代替按劳分配问题,通过分析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不可等同性,按劳分配要素分配各自存在的社会经济基本条件的差异性及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的事实,阐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代替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确立下来,对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现阶段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分配制度随之相应变化。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允许"到"合法化",再转变为"原则",最终确立为"制度"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必定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我国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并非承认剥削,而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要把劳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同时,给予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合理合法的汇报,这样的分配方式才能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6.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差别,也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以及二背后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两种分配方式所依托的体制差异已不存在,并且传统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理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并不完全适用,两种分配方式也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对劳动拥有所有权。因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二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兼容。从收入分配的目标来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7.
收入分配更注重社会公平对收入分配问题,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证社会主义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理性回归和时代发展.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关系中分配的一般原则,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通过分析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物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分析现阶段按劳分配实践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及其根源,通过论述现阶段社会主义劳动的双重属性,提出解决矛盾的思路,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按劳分配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应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通过按劳分配或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所获收入,特别是初次分配收入的差距扩大,一般地说是正常的,总的来说也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拉大并非全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科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由生产科技产品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科学技术本身不创造价值,而有用的生产用于交换的产品的科技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科技工作者的收入不仅是按劳分配的体现,而且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果.按科技劳动与科技要素分配收入是必要的.按高科技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能引起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