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业集群对梯度转移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是继主导产业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之后,面临经济全球一体化机遇和挑战的新型区域发展理论。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和论证了梯度转移会导致低梯度陷阱,并提出产业集群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瓶颈,腹地狭小已成为“大珠三角”发展的“软肋”,在以上方面,其他8省区相对于“大珠三角”则能优势互补,产业梯度转移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泛珠三角各省区具备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各项条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大珠三角为龙头,通过由港澳——粤闽发达省份——其他欠发达省份级差转移的“雁形发展模式”实施产业转移。另外,在转移中,应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3.
产业区域转移与江西中部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区域转移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经济活动,也是决定当前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西承接梯度产业转移的有利之处在于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不利之处在于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产业布局及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营造更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4.
对于东部边际产业不能顺利实现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的问题已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将此问题称之为"区域产业转移粘性"问题,研究了产业转移粘性的原因和对策,笔者认为对此问题完全用"区域产业转移粘性"进行分析并不恰当,笔者首先对区域产业转移粘性这一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部顺利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困境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当前处在"中部崛起"战略大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实现产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梯度转移理论进行产业转移,将有可能会导致中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有必要对反梯度理论进行相应的研究。文章对反梯度转移相关理论及适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编制了中部六省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表,确定了中部各省的优势行业;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针对中部地区产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承接产业反梯度转移的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6.
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梯度转移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区域极化效应的减弱,促使该地区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本文认为这种转移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梯度推移论.所不同的是,本文对我国的经济区域和经济梯度进行了再划分,并对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如何在国内区域间进行梯度转移进行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产业梯度不仅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本质、最直接的因素,而且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文章在分别论述了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本产出率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测算京津冀三地工业分行业样度差异后,指出三地的优势与劣势产业,并为三地工业产业的整合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存在着客观梯度。经济发展梯度,即地区间在生产力水平上的阶梯状差距,集中体现为产业梯度。有梯度就有转移效应的显现;有差异就有生产要素集聚的空间。经济空间容纳着若干极点(中心),每个极点承载着一定的影响区域。梯度与极点都可以发挥极化和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9.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把西部大开发推向纵深的重要突破口。立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动态及趋势,文章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认为西部地区应该通过产业的集中布局、集群发展,促进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产业、装备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建设,并提出了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从而缩小东西部差距。然而近年来,在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产业集群赋予了东部地区新的后天优势。在这种条件下,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西部大开发设想,在目前阶段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性。因此,开发西部必须在西部地区先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西移。  相似文献   

11.
为验证新经济地理理论关于市场一体化与产业地理集中和地区专业化关系的假设,利用基尼系数测算了1985—2008年我国制造业两位数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及其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是制造业空间调整期,趋于空间分散;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快速提高;2005年以后再次出现分散趋势,且分散的主要方向是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内陆省份转移。同时,四大板块间的专业化水平也相应降低。但长远看,我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在新一轮调整完成后,地理集中程度和地区专业化水平仍会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耀  陈钰 《当代经济管理》2011,33(10):38-47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产业转移浪潮中,东部地区成为了主要产业转出地.在提升本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时,随着加工制造业等产业的不断迁出,东部地区由于主导产业尚未发展壮大等原因导致其也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风险.而分析日本产业空心化危机的产生及其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可以对东部地区的产业空心化隐患予以警示,东部地区应该通过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来防范产业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趋势,承接产业转移既是绝好发展机遇,又是艰巨的挑战。中部地区应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时机,科学、合理地承接产业转移。本文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着力提升综合优势、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深化和整合等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的DSGE模型,估计与模拟了5大经济区域金融加速器,并构建了各经济区域的产业梯度系数,基于此研究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经济区域特征,及其与区域产业转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经济中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具有显著的经济区域特征;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导致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经济区域的差异化表现;区域产业转移影响着区域金融加速器效应特征的演变,且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东南经济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与区域产业转移相关性最高,也表明该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进行,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有着自身的特点,并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采取有力的应对策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地方政府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给定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展开竞争博弈.通过构造两层次博弈分析框架,可得出以下结论:在重复博弈两次的情况下,产业转移双方地方政府合作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为实现区域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避免陷入"囚徒困境",地方政府应整合双方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实现整体动态均衡的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要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依据有关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指出我国应以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及对其他产业的扩散效应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阐述了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性、传导机制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的深入,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不断丰富,评价指标不断更新,指标体系层次性逐步增强,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纵观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理论可以看出,在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上,选择基准应最能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评价指标的选择应严谨规范,并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应有针对性和比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