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SECI模型的基本假设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研究,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1995)提出独到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的员工头脑中拥有大量的不容易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而能够用言语表达的显性知识相对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小部分,犹如"冰山一角"。由于隐性知识是不容易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创造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将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而SECI模型就是实现该目标而创造的方法。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创造模型包含知识创造和转化过程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一汽大连柴油机厂为例,通过对其人力资源管理"五论"的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企业价值创造来源于员工隐性知识开发与转化的观点.同时指出企业要开发和利用员工的隐性知识应注重激发员工贡献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建立将员工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制度模式和创造员工分享知识的组织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的贡献率正在下降,企业的迅速成长己不仅仅取决企业机器生产的规模化和社会化效应,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日益突出。人力资本从本质上讲,是企业员工知识的集成,亦即企业的“知识库”,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在于不断将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增值的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知识管理与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知识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1、何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员工的脑海里,是员工取得经验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依据知识的可转移性,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一般是指可以编码和度量的、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的知识;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也包括在产品等中隐含的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是计算机不容易处理的。知识在企业中是螺旋式发展和转化的,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螺旋型动态转化。知识有四种转化方式:(1)知识社会化,使员工的隐性知识得以交流、碰撞,产生新的隐性知识;(2)知识外化,使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从而方便地为整个企业共享和继承;(3)知识转换,使显性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容易被再利用;(4)知识内化,指组织范围内显性知识向个体的隐性知识的转换,这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6.
企业知识类型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能力的重要资源,隐性知识愈发显示其重要性。本文介绍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阶段隐性知识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组织管理、隐性知识交流环境、员工隐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传播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隐性知识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陈国基 《企业导报》2013,(9):255-256
<正>一、背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指出,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 Knowledge)。"隐性知识"就是指未经正式化(Formalize)的知识,包括企业、经营者或员工的经验、技术、文化、习惯等,是属  相似文献   

8.
知识管理系统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平台,它是一个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人机结合的管理系统。它将人、工作、企业、社会环境通过信息技术融合为一体,为现代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必备的技术环境。目的是:通过将企业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9.
客户关系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是当前研究热点领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离不开知识管理的支持,本文从知识显性--隐性螺旋化转化与发展的规律入手,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流程知识集约,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通过客户知识管理的流程,知识流动促进了客户、员工、组织知识的刨新与丰富,产生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企业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所谓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其实质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途径,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充分发挥其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个体隐性知识共享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现代企业的价值更加取决于难以评估的无形资产.国外机构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已有6/7都取决于这些"知识"资产.管理这些知识资产中任何一项都是很难的,但最难的还是如何对待员工的思想和知识,所以推进知识管理的应用已经势在必行.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识别并开发组织中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中最大的挑战,对提高知识管理水平能起到根基的作用.对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发掘是组织培养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面向企业的客户知识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客户关系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是当前研究热点领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离不开知识管理的支持,本文从知识显性——隐性螺旋化转化与发展的规律入手,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流程:知识集约、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通过客户知识管理的流程,知识流动促进了客户、员工、组织知识的创新与丰富,产生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  相似文献   

13.
企业视角下个体技能型隐性知识的共享策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非编码型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程度,是企业创造可编码型显性知识的关键,也是企业赢得长期成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隐性知识分类引出个体技能型隐性知识理论,构建了企业员工的技能型隐性知识的分享意愿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实施个体技能型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客户知识管理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户关系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是当前研究热点领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离不开知识管理的支持,本文从知识显性——隐性螺旋化转化与发展的规律入手,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流程:知识集约,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通过客户知识管理的流程,知识流动促进了客户、员工、组织知识的创新与丰富,产生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  相似文献   

15.
学历代表过去,职位代表现在,学习能力代表未来。员工能力可以划分为以学历、现有知识技能水平为代表的显性能力和以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为代表的隐性能力两部分,而实践表明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对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力素质评价体系,可以形成合理的人岗匹配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16.
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对于创新研发型企业,提高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团队沟通和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研发智慧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利于知识管理思想,开发团队成员个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在分享、吸收、加工的过程中,实现团队个人和整体对知识的学习、分享、贡献的能力增强,从而,建立高效的研发队伍。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经济》2018,(3):118-123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相比西方企业,中国企业内的员工知识分享更具有非正式和个性化色彩。如何有效识别影响知识分享的文化因子,促成员工自愿性知识分享对中国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以339名企业员工为样本,研究结果发现:情感信任、关系取向、想要面子对于显性、隐性知识分享而言均是关键的前因变量;认知信任仅对于显性知识分享是关键推动力;怕丢面子仅对隐性知识分享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有鉴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公文透明化、员工档案透明化;非正式的互助分享模式;更开放的、明确的、多维晋升规则;基于知识贡献度的绩效考核方式;匿名分享机制方式,希望能为中国企业知识分享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农军  周云仙 《民营科技》2010,(9):171-171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特定的组织、设施、机制、模式、原则等管理方法实现企业对所有知识资源的管理,使得企业中的员工能便捷的获取、共享和重复使用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软硬件实现企业知识收集、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以及显、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分析了建筑企业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组织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使知识螺旋不断地向前延伸,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大致包括:(1)获取知识并消化、吸收知识;(2)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确保知识在组织内即时扩散;  相似文献   

20.
刘晓宁 《现代企业》2005,(11):42-43
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收入分配问题时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因此,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也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技术要素属于知识要素的类别,从知识要素的分类和研究角度而言,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大类别,技术要素也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别,目前有关显性技术知识要素已经通过技术专利等方式得到确认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