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隆被盼望死去。德隆陷入一场全民审判。至今,德隆危机爆发已一年有余。但德隆危机远远没有结束。据说.早在1993年,新疆有人为唐万新算了一卦,预言他在40岁时将一贫如洗,当时正在股市上进行原始积累的唐把它当作笑料四处宣扬。但生于1964年4月3日的他.在40岁生日刚过10天后.看见了旗下股票不可抑止的全面暴跌。从资本市场起家的德隆最终因为银行追债而资金链断裂.从“玩钱”到“被钱玩”,个中滋味耐人琢磨。曾有人在1999年将德隆称为悲剧式英雄,对此的解读是:德隆做产业整合是英雄。但在金融领域一定是悲剧。时至今日,尽管对德隆产业整合战略尚存争论,但对其优质遗产的争夺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整合效果已显露出来。而德隆深陷金融泥潭之中.一方面说明了其自身在金融领域的原始和幼稚,另一方面则在考问着身边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2.
《三联竞争力》2008,(11):55-58
还没有哪个民营企业像德隆这样,成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德隆成为一个标杆,以至于媒体至今滥用的标题常是“下一个德隆”或“又一个德隆”。这是因为,德隆玩的“产业整合”,是许多民营企业心之所向,而德隆玩得“资本心跳”,也让后人惊羡不已。其实,德隆想在“不寻常的转型时代”,玩一把“超常规发展”,它借了非常之势,走了非常之道,用了非常之技,可惜没有非常之命之运,结果在非常时代死于非命。  相似文献   

3.
黄硕 《新财富》2003,(11):72-73
德隆概念今又来,真真假假雌雄难辨,二级市场的景象却是“沾了德隆就起飞”。这仅仅是因为二级市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在作怪吗?  相似文献   

4.
德隆败因之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德隆危机无疑是中国财经界最大的事件之一。德隆曾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旗下拥有177家子孙公司和19家金融机构;德隆曾是中国产融混业经营的先锋,在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方面影响了很多企业;德隆又聚合了中国所有民企的问题,引发区域性经济和金融的震荡。其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数年,又是产业整合大张旗鼓的巨人,终因扩张过度、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引发资金链断裂而轰然倒塌,激起了市场深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手机背后     
尚言 《三联竞争力》2005,42(8):15-15
德隆系资产处置又有新动向。继新疆屯河(SH600737)、天山股份(SZ000877)分别被中粮集团、中材总公司买下后,又一家“老三股”公司合金投资(SZ000633)也传出了转让消息。托管人华融及新疆德隆等6家关联企业与辽宁省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辽机股份”)于2005年7月6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德隆方面将所持合金投资共计56.76%的股权转让给后者。  相似文献   

6.
唐立久 《商界名家》2005,(10):23-25
我是在1985年与唐万新相识,并观察、跟踪德隆20年。从2000年起.每年至少与唐万新及德隆高管交流4—5次,对德隆和唐万新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研究。德隆成也资本市场,败也资本市场。但很少有人知道德隆操盘者唐万新为什么要拿自己的人生到资本市场去下赌注。这得从唐万新创业的初级阶段谈起——  相似文献   

7.
《商界》2004,(6):46-46
离开德隆10多天,在上千公里之外,一陷入有关媒体资料的阅读,就会觉得这家企业问题太多,希望不太,甚至有着是不是跟“骗子”打了一回交道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2004年,德隆危机无疑是中国财经界最大的事件之一.德隆曾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旗下拥有177家子孙公司和19家金融机构;德隆曾是中国产融混业经营的先锋,在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方面影响了很多企业;德隆又聚合了中国所有民企的问题,引发区域性经济和金融的震荡.其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数年,又是产业整合大张旗鼓的巨人,终因扩张过度、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引发资金链断裂而轰然例塌,激起了市场深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一、德隆发展之路(一)德隆扩张1992年,新疆德隆实业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800万元,这是德隆帝国的开始。1993年,德隆参股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新疆金融租赁一直是德隆重要的融资平台。1996-1997年,德隆相继入主新疆屯河、沈阳合金及湘火炬,并陆续在三只股票上建仓,开始了疯狂操纵股票的历史。其间,德隆还收购新疆金新信托,填补挪用新疆金融租赁公司3亿元巨资留下的窟窿。1997年- 2001年间,金新信托在全国设立30余家办事  相似文献   

10.
《三联竞争力》2010,(5):58-60
尽管距离德隆的倒下已经有整整6年之久.但是没有人会忘记德隆。唐氏兄弟这对西北来的野蛮资本动物,以极尽凶猛的掠食方式、侵略性的进取精神,在中国大地上扮演了一个民营企业“以金融资本实施产业整合”的先驱角色。  相似文献   

11.
2004年3月,德隆危机凸现;6月,德隆危机全面爆发,并且生死难料。作为中国最大的果汁饮料厂商汇源集团也曾与之有过一段“情缘”。然而,汇源于2003年在外界的众多猜测中与德隆分手了。要不,谁知道今天德隆的这场劫难会给汇源带来什么厄运?  相似文献   

12.
现时搜索     
《商界名家》2005,(7):10-10
诺基亚芬兰遭专利起诉;国资委官员涉嫌挪用公款5000万;中国银行又曝16案;德隆刑事案涉案200多亿;飞利浦告东强索赔4.68亿港元;海尔“防盗”手机被诉剽窃  相似文献   

13.
媒介     
《品牌》2005,(9):6-6
<正> 德隆周年祭德隆被盼望死去。德隆陷入一场全民审判。至今,德隆危机爆发已一年有余,但德隆危机远远没有结束。从资本市场起家的德隆最终因为银行追债而资金链断裂,从"玩钱"到"被钱玩",个中滋味耐人琢磨。曾有人在1999年将德隆称为悲剧式英雄,对此的解读是:德隆做产业整合是英雄,但在金融领域一定是悲剧。时至今日,尽管对德隆产业整合战略尚存争论,但对其优质遗产的争夺则从一  相似文献   

14.
陕汽几乎一出生就充满起伏,计划经济时受制于重汽。到了几乎濒临破产的边缘;市场经济时被德隆的湘火炬控股51%,但随着的德隆的崩溃而遭受牵连,又导至发展资金受制;去年的潍柴动力入主更替了湘火炬。如此频繁地所有人更换,无疑会对经营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但在张玉浦的手中,陕汽成功地一次次借力双赢……  相似文献   

15.
在2004年备受关注的德隆事件讨论中,本文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去分析德隆坍塌的原因。德隆在发展战略的选择过程中,选择了"养儿子战略",这对当时乃至后来的德隆发展是合适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德隆却偏离既定的战略方向,把"儿子"当"猪"养,变成了"养猪战略",结果是:"儿子"没有养成,"老子"也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16.
“德隆系已经撑不了多长时间了。”一位接近德隆高层的人士出言惊人。据透露,为进行资本运作,德隆集团已经将大部分资金压在了旗下的各只股票上。由于资金短缺,德隆近期在股市上的实际动  相似文献   

17.
王云帆 《商界》2006,(6):24-30
4月29日下午3点,备受资本市场瞩目的德隆主案在历经了3个多月的非常规审判程序后,终于在武汉中院公开宣判。德隆掌门人唐万新被叛入狱8年,德隆系罚款总计额103亿人民币。躯体正在死去的德隆,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活化石的价值却不容忘却。国内资深财经记者王云帆对后德隆时代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持续跟踪,其即将面市的新著《俘获者》,将通过对德隆崩盘之后600天曲折经历的真实记录,为大家讲述这个中国最富争议民企的最后一段传奇。在该书“金融罪罚”一章中,作者凭借对德隆系列案件大量知情人的走访,和独家获取的唐万新等被告人的数十份亲口供述笔录,将德隆18年来运作中最深层的动机、最细节化的操作、最隐秘的数据合盘托出。本刊特邀王云帆筛选、重整了“金融罪罚”的核心内容,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德隆系:“类家族企业”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在新疆的德隆成为一种神秘的象征,影响着中国股市。无论哪只股票,只要传言与德隆有关联,便股价飞涨。在“德隆系”之后又出现了许多“系”。本文将对“德隆系”这种中国独有的“类家族企业”模式进行深人剖析。我们认为,“举证责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德隆系资产处置又有新动向.继新疆屯河(S H600737)、天山股份(SZ 000877)分别被中粮集团、中材总公司买下后,又一家"老三股"公司合金投资(SZ 000633)也传出了转让消息.托管人华融及新疆德隆等6家关联企业与辽宁省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辽机股份")于2005年7月6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德隆方面将所持合金投资共计56.76%的股权转让给后者.  相似文献   

20.
结局并不意外,一度震动中国的“德隆危机和重组”,最终以德隆资产被“清算”,灵魂人物唐万新在武汉接受审判而告终。德隆的罪与罚是什么,其原型是什么,造就德隆式危机的机理是什么?本刊创刊号就曾经异常清晰地鉴别,包括德隆在内的中国一批大企业,以类GE 的“产融结合”,作为喧嚣一时的“战略价值”宣言,是一个伪命题,并没有创造客户价值的基本商业支点。但它本质上也投射了一代中国企业,在既定的时代环境下,试图把握自身命运和改变生存环境的深深的内心愿望。在本期,本刊以“中国第一市场化重组”作为典型案例,全景展现国家力量主导的德隆重组进程,梳理其最重要的脉络是什么,最重要的博弈是什么,最重要的悖论又是什么?这实质是对“德隆危机”的另一种还原。它也再一次让我们在基本事实的导引下,更清晰地面对造就德隆式危机的机理。这可以视之为德隆的“剩余价值”。在这一场所谓“市场化”重组中,几种身份的力量纷纷卷入其中,展开对德隆重组主导权、对德隆资产的争夺和博弈,这既包含国家权威机构,也包含利益相关的地方政府,中粮等央企和地方国企,以及更为市场化的力量——三林、万向等中外公司,而每一次重组思路的变更,资产的处置和争夺,都深深触动和牵涉复杂的政经利益体系和其运行良久的“规则”。国家力量出面重组危机之下的德隆,曾经被视为中国政商关系的一个新的起点。但作为“市场化”重组的公司主体,德隆被迅速边缘化,捆绑国家机器的“救赎”,并没有改变其命运,德隆最终消逝了,而一个“新的德隆”并没有诞生。德隆的兴起、危机和被重组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式的政经环境,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人们依旧在追问:为什么中国本土企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展现它的进步?中国企业如何走出盛衰的循环,走出企业大震荡的政经周期?在这样悖论的环境中,德隆“废墟”上留下的“产业整合”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理念,被审判式地视为本土民企“做大”的妄想和道具,而没有“合法性”。在重组中,对于德隆资产的激烈争夺,已显示“产业整合”并不是毫无价值。而事实上,跨国公司和国企都行进在同样的进程之中。典型如在上世纪末,柯达通过并购中国感光企业,重组中国的感光行业。随后是李荣融治下的国资委,以合并和产业整合,试图组建大国企集团。这两者都被视为国家战略的应有部分,而获得了“合法性”。德隆的危机和重组再一次提醒我们,这个国家政经环境真正缺失的价值和要经历的磨难。以此记之。(文/袁卫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